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有一间开了将近70年的老店--“瑞昌号”,陈旧的牌匾、仿明清样式的小楼都显露着岁月的痕迹,如果不是偶尔上门的顾客和店内“滴答”作响的各式钟表,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近日,记者来到这间仅十几平米的小店内,见到了店主郭志强。bbb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我就是喜欢修表这个手艺,有时候别人修不了的表,我给修好了心里面就挺高兴,吃饭也觉得香了。”郭志强这样对记者说。
郭志强为人和善,不善言辞,但修表技艺高超,呼和浩特旧城的老街坊们都知道他,称他一声“郭师傅”。
今年已经70多岁的李秀梅对记者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来这家店修家里的座钟,那时候还是他(郭志强)爸爸在修,40多年过去了,座钟换成手表了,我也一直来这儿修。”
郭志强向记者介绍,父亲郭瑞15岁开始学习修表,20岁创立“瑞昌号”,一直到80岁去世时,仍与钟表相伴,现在郭瑞老人曾经的工作台依然在“瑞昌号”内保留着原有模样。
郭志强说,正是父亲的影响,让他走进钟表的世界,喜爱上了这门手艺,至今他修过的钟表已经有300多种,在治好不少钟表的“疑难杂症”的同时,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喜悦。
记者了解到,在“瑞昌号”创立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普通家庭拥有座钟的并不多,能有一块手表更是老百姓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修表行业当时很吃香,修表匠也很受人尊敬。
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普及之后,座钟渐渐被淘汰,佩戴手表的人也在减少,钟表修理这个行当逐渐沉寂下来。
“时代进步了,石英表也多了起来,需要我们这个手艺的就少了,比不上过去了。”郭志强感慨地说。
据了解,在呼和浩特市内,像“瑞昌号”这样的钟表修理店仅此一家。
郭志强今年已经59岁,他对现在流行的电子产品不很了解,手机内也没有装微信这样的软件。如今店内很多配件都是女儿从网上帮他购买。令他有些发愁的是,唯一的女儿无意继承祖辈传下来的修表手艺。
郭志强略显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上了岁数,眼睛花了以后就不能干这个了,到了退休年龄可能就不做了,女儿不学这个,也招不到学徒,这个店到我这里,可能就是终点站了。”
在“瑞昌号”店内,郭志强父子两代人收藏的各种座钟、闹钟、手表上紧发条依然能够正常工作,但郭志强父亲郭瑞传下来几件上百年的老工具,已鲜有用武之地。
在没有顾客上门时,郭志强会拿出收藏的机械钟擦拭修理,每当这时,这间老店内就只有布帛与金属摩擦声和一屋子钟表的“滴答”声,几十年的光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图为结束了一天工作的郭志强正在关闭店门,这间老店也许会在他这里走到终点。马知远摄
图为结束了一天工作的郭志强正在关闭店门,这间老店也许会在他这里走到终点。马知远摄
“还是有点舍不得这个手艺,就看还能不能有别的小孩能喜欢这个,还能让手艺传下去,就最好了。”郭志强说。(完)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19-07-01/90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