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环球视野 > 正文

沐世纪风雨 浙江嵊州“七一村”百岁老支书回乡忆初心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01 18:23:31

 新华社杭州7月1日电题:沐世纪风雨浙江嵊州“七一村”百岁老支书回乡忆初心GGG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唐弢
 
“我是七一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七一是党的生日,也是我的生日。我今年100岁了!”
 
讲述者名叫吕银芬,7月1日,她回到了半个世纪前曾经工作奋斗过的地方——浙江嵊州七一村,为那里的党员讲述了一堂“回望来路”的生动党课。沐世纪风雨,历时代变幻,百岁老人初心依旧。
 
忆往昔,红旗如画
 
吕银芬出生在浙江绍兴万石坑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中。说起自己的生日,吕银芬笑着告诉记者,“以前只知道自己的农历生日,直到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事员帮我查对了公历的日子,正好是7月1日。”
 
于是,吕银芬牢牢记住了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也将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事实上,论及吕银芬与党的缘分早在革命年代就已建立。1942年1月,吕银芬的丈夫竺青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的吕银芬虽不清楚丈夫从事的是革命活动,但她隐隐约约感到,丈夫是在为穷苦农民办事,便更多地承担起家务和农活,与丈夫同甘苦共患难。
 
“那时候,敌伪势力时常怀疑我丈夫的身份,我也日夜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我坚信他走的道路是对的,尽自己所能支持他的各项革命活动。”吕银芬说。
 
那时,吕银芬的家住在四明山余脉下绍兴市兰洲村的一个小山塆中,四周松木竹林茂密,又是独户人家,泥巴墙茅草屋十分隐蔽,因而就成为中共地下党的兰洲联络站。
 
吕银芬在丈夫的安排下,先后十几次接待过百余名地下党员和浙东游击纵队战士。“他们每次趁着夜色来到我家,我就给他们煮水烧饭,然后在门口替他们放哨。”吕银芬说。
 
吕银芬的儿子竺柏春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母亲的生日都是在为父亲的安危担忧中、在革命联络站的紧张工作中度过的;也是在为穷苦人民翻身求解放的盼望中度过的。
 
谈事业,使命光荣
 
1949年,绍兴嵊县、新昌两县同时解放,吕银芬担任了乡民政委员和妇女主任。
 
吕银芬把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劳动生产中去,“母亲个子虽小,生产干活却从不落人后面,年轻的时候,一次能挑150斤的担子走山路。”在竺柏春的记忆里,母亲天不亮就扎到田间地头,一扎就是整整一天。
 
不辞辛劳地工作也让吕银芬成了浙江省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并前往省城聆听了省政府有关农业生产的报告。回到家乡,吕银芬激动地向大家传达报告精神。
 
时至今日,谈及此事,吕银芬仍然难掩内心的感动,“这是党给予我的荣誉,也让我觉得自己离党更近了。”1954年,吕银芬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黄泽镇组建了七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七一村”的前身,吕银芬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而这个“七一社”,正是由吕银芬命名的。“一来,合作社涵盖了镇上原先七村、一村的范围;二来,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党的生日,特别有意义。”吕银芬说。
 
在“七一社”做党支部书记,吕银芬感到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每次遇到台风、洪水来袭,吕银芬就会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奔波在第一线,也会挨家挨户探望,排除险情。作为包队干部,她还经常到田间地头,与农民吃住在一起,一蹲就是十天八天。
 
竺柏春说,自从党赋予母亲事业以后,她的生日就是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中度过的,在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繁忙的工作中度过的,也是在防台抗洪的风雨中、在看望五保户的路上、在蹲点的村民家中度过的。
 
话退休,初心不变
 
直到吕银芬光荣退休,她卸下身上沉甸甸的担子,但她仍初心不改,在惦念七一村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于各项公益事业。纵使岁月老去,信仰始终如一。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吕银芬主动联系退休支部捐款,又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捐给地震灾区。2017年,老人还委托家人捐资5000元购买了50棵桂花树,种植于嵊州市的鹿山公园内。
 
如今,距离吕银芬成为“七一社”党支书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曾经的“七一社”也变成了现在的“七一村”。近年来,七一村通过环境综合整治、老街“唤醒”工程,村庄面貌大为改观。即使已近期颐之年,吕银芬仍多次萌生回乡看看新变化的念头。
 
“每次听到村庄有变化、被表彰,母亲都会激动得睡不着觉。”吕银芬的女儿竺抗美说,今年七一再次回到村里,见到熟悉的人,听到村里的老人唤她“银芬同志”,母亲心愿已了。
 
说起吕银芬健康长寿的“秘密”,她爽朗地告诉记者,国家富强、生活安定就是最大的踏实和福气。“母亲退休后,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保持学习的习惯,到了90岁还坚持读书阅报,收看《新闻联播》是每天的‘必修课’。”竺抗美说,国家大事、世界大事,母亲比自己知道得要快、多。
 
今年,吕银芬在给家乡党员上党课中度过了自己的百岁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