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环球视野 > 正文

平均年龄65岁 农村“创客”们的生意经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31 10:21:31

 5月31日消息(记者王晓蕾)来到重庆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成片的桑树枝繁叶茂,村民们正穿梭其中忙着施肥、除草。从原本没有人烟的落荒地到现在满园桑树、欣欣向荣,变化发生在两年前。555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长春村属于典型老少边穷村,因为交通闭塞,加之缺乏种植技术和思路,导致产业分散、亩产极低,全村陷入深度贫困。“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当年长春村4组100多人,90%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年轻人能走都走了,村里最年轻的都超过50岁。”土生土长的长春村村民滕树文对记者说。
 
由于劳动力大量出走,导致村里大片土地被落荒。为了改变贫穷现状,2017年,63岁的滕树文决定开始“创业”。他带着村里一群平均年龄65岁以上的“老创客”们组建了顺青颉农业股份合作社,利用政府“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而他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顺青颉农业股份合作社理事会理事长。
 
顺青颉合作社采用土地入股形式,按照每年田地300元/亩、土地200元/亩给予入股村民保底收益,并从第二年产生收益后实施二次分红。村民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一天能拿到70元劳务费。
 
“创业”初期并不是一帆风顺。思想相对闭塞的村民们对合作社模式将信将疑。“我和滕正文、滕树长三个发起者天天到村民家做工作,最后也只有十几户被成功说服,愿意将自家全部承包地共计90多亩拿出来入股。”有了土地,三个年龄加起来203岁的老“创客”们带领着几十户农民,历经10个月,把村里百亩的落荒地种满了桑树。在滕树文看来,只有做出示范,让村民们看到甜头,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入脱贫的队伍。
 
153户559人、桑园面积近800亩。现如今,顺青颉合作社已初具规模。“现在每天还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要入股,其他组的村民也都很积极。”滕树文笑着说,虽然项目要两年后才能上规模、见成效,但步入正轨后,光土地入股分红每亩都在2000元左右,而且投产前还有200至300元每亩的保底分红,仅在合作社桑园务工这一项,每个人每年就可以领到工资近2万元。
 
长春村4组是黔江区金溪镇第五个专业化蚕桑合作社。金溪镇距黔江城区约21公里,下辖的8个村中,贫困村就占6个。最近几年,为了实现脱贫致富,金溪镇开始组织指导村民发展桑蚕产业。“金溪镇现有桑园面积9500亩,其中新建桑园6200亩、共育室20个、蚕棚2500个。”金溪镇党委书记李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争取实现产茧2200担、产值440万元的目标,蚕农户均收入预计也要达到2万元。http://www.dashoubi.org/zonghe/toutiao/2019-05-31/86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