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钧瓷,中外历史上久负盛名,响彻古今。宋代钧瓷之美,一枝独秀,无与伦比。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虽然在宋徽宗时期,才有‘钧瓷’之名,但在宋代初期,就已有所烧制。在当时烧制青瓷的汝州和阳翟县(今禹州)交界的山区,也就是今天的神垕镇(禹州)和黄道镇(郏县)中间的谒主沟一带,这里地处大刘山下,古时森林茂密,瓷土、釉料、煤炭、水利资源丰富,而且煤炭覆盖层薄,容易开采。这里又和以前烧制唐代花瓷的黄道窑、烧制青瓷的汝州窑,仅一山之隔,条件优越。当地的匠师们博采众长,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利用当地原料,在青瓷釉中加入少量铜质,成功烧制出了高温窑变钧红釉色,这就是最早的钧瓷,这里也就是钧窑的发祥地。在现在的谒主沟、上白峪、下白峪及刘庄一带,宋代早期的钧窑遗址很多。在刚建国后,研究古陶瓷的专家学者都曾把这里作为考察重点考察过。近代中国古陶瓷专家、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 (1892~1969)先生于1956年在他所著的《中国青瓷史略》中说,“所谓钧瓷,在北宋时候就是紧邻汝州和阳翟县(今禹州)所烧制的一种瓷器------”那时还不叫钧瓷,就是一种是特别美妙的窑变瓷器。这里出土的标本,造型丰富,胎骨细腻,釉色多样,质地莹润。
宋朝建立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是皇室、贵族、富商大贾对艺术品,尤其是陶瓷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皇帝为代表的贵族雅士阶层崇道、尚儒成风,追求高雅、自然的美学,于是美妙的钧瓷艺术应运而生。到宋代中期,钧瓷更是得到很大的发展。钧瓷因其灵动美妙、道法自然的窑变效果特别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所喜爱,并很快饮誉全国、声震京都,进入名窑行列。
宋徽宗时期,道法自然、灵动美妙的窑变钧瓷被喜文弄墨的徽宗所看中,于是便选派职官,挑选民窑优秀匠师,在阳翟县(今禹州市)古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专为宫廷烧制贡瓷,这就是‘钧窑’之名的诞生(但这里钧窑被称为‘钧官窑’)。钧瓷于是为宋代五大名窑。钧瓷之名由此而来。钧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历史,以其五彩纷呈的窑变效果,成为万千瓷器中的一朵奇葩,而独树一帜,名震中外,响彻华夏。直到明清,仍为皇室所追仿。
宋代对‘钧官窑’钧瓷的制作和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钧瓷的釉色美妙,而且十分注重器型的设计,注重器型和釉色的合适搭配,以此来显示钧瓷独特之美。钧瓷匠师创造性的把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过程中烧出不同的窑变:铜红釉和多种蓝紫色乳光釉。这一技术在钧瓷的典型器物,如尊、炉、洗、鼎、鼓钉洗、花盆、等器物的釉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体现,被称为宋代钧瓷的一大发明。‘官钧’在烧出的精上制品入选后,其余便全部砸碎销毁,不准流入民间,这就是‘官钧’的标准。它不仅在工艺上精益求精,而且在技术上不惜工本,更是非商品性的烧造,这也决定了宋‘官钧’的珍贵。
从钧台窑遗址清理的窑炉和大量匣钵看,钧瓷的成型,多用手拉坯或捏制而成,。宋代钧瓷,胎骨细腻、致密坚硬,断面呈香灰色,圈足呈芝麻酱色,圈足内均施釉,工艺精细,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饼相结合、匣钵柱状装烧,燃料采用煤、柴相结合。宋徽宗在位期间,工艺更加精细,钧瓷的器型和窑变效果达到了完美结合的极致。这时的‘官钧’和早期的宋钧有很大的不同。从款识看,早期的宋钧多没有款识,而官钧的底部刻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目字,【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窑》:“钧窑之底有一、二、三、四等数目字为款识------”,指的就是‘官钧’,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从钧台窑遗址出土的鼓钉洗、钧窑尊、花盆等器物底部残片刻有这些数目,而早期的宋钧则没有。从釉的艺术风格看,早期的宋钧多是天青色和天青挂紫红斑,这是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实现的,而这时的钧台窑则成功地烧制了蓝、青、红、紫等多色错综掩映的窑变色彩,由北宋早期的清一色发展到“官窑钧瓷”青紫并重的格调。这时的钧瓷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梅子青、鱼肚白、胭脂红、骡肝、马肺、天蓝、天青多种,釉水浑厚,釉色莹润透活,有些惊人之作甚至是遍身布满蟠回曲折的蚯蚓走泥纹,这是民窑绝对没有的。从造型风格看,早期的宋窑都是民间的匠师制作,主要是碗、盘、叠等日常普通器物,而‘官钧’则是为了满足当时宋徽宗及皇室的需要,无论设计者和烧制者都应该是当时最高级艺术人才。匠师们以超时代的智慧设计制作出了当时超时代的钧瓷做品,特别注重釉色和器型的协调之美,主要造型有尊、炉、洗、鼎、盆、瓶等,就象我们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见到的宋钧鼓钉洗、葵花盆、海棠式花盆、出戟尊等,其精美程度至今令人佩服,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为人们十分欣赏或使用,这些更是早期宋钧所无法比拟的。象宋‘官钧’海棠花盆、葵花式花盆样式直到今天仍受人们所喜爱和模仿,可以想见宋钧制作的超时代理念。
官钧的窑变之美追求的是象大自然中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也就是‘道法自然’之美,其釉色极为丰富,五彩纷呈,‘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红者或如深红的海棠、或似怒放的玫瑰;紫者或像熟透的葡萄,或似成熟的茄皮,蓝紫相间、红紫掩映,青、红、蓝、紫、白五彩渗化,有‘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之美,就像天空中的云彩一样——流动、变幻、多彩。此时的钧瓷釉色乳光莹润、绚丽多姿,窑变效果巧夺天工,直到现在仍为世人所倾倒,获得“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和“似玉非玉胜似玉”的美誉。这与宋代统治者崇尚道法自然有极大的渊源。
我们今天所说的宋钧多指宋代的官钧,即禹州市钧台窑烧制的钧瓷。
钧瓷之所以名动天下而为世人所喜爱者在于其‘道法自然、灵动美妙’的艺术效果,。 庄重、肃穆的器型和幻化万千的釉色结合,成就了钧瓷的至尊地位。‘神、奇、贵、绝’的窑变特点,使得钧瓷出类拔萃。
‘神’在窑变,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五彩缤纷且特点各异的作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奇’在开片,在钧瓷器物的表面常出现不规则的龟甲纹里,冰裂纹、兔丝纹,看似冰裂,却手感光滑,而且在以后的几十年间,还会不时发出如琴似玲的开片声,清脆悦耳;贵在罕见珍贵的纹路 ,在莹润的釉面上,会偶尔形成奇妙且珍贵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蛛网纹、袈裟纹、蟹爪痕 等,与窑变釉色相互衬托,耐人寻味;‘绝’在意境画面,在窑变过程中,莹润的釉质相互流动、相互渗化,似行云流水,瞬息万变,常形成珍贵的意境画面,如“伯牙抚琴”、“寿星观棋”。灵动飘逸的釉色‘看似流动的画,品如无言的诗’,陶冶性情、感悟人生,‘有的象朝霞出海,有的象大漠落日’,令人思绪飞扬,感慨万千,时而落寞,时而兴奋。难怪古代的皇帝说“雨过天晴云破出,这般颜色做将来”。 故宫博物院的宋代钧窑尊和鼓钉洗的釉色让钧瓷之美达到了极致,加之美妙的蚯蚓走泥纹,即使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十分难得。
所谓‘官钧窑’,只是后来钧窑研究者和人们的称为,历史文献中并无此说法。我现在所说的宋钧也多只宋‘官钧’,其实在‘官钧’之前民间就在烧制钧瓷,就是早期的宋钧。钧台窑的‘官钧’只是早期宋钧的升华罢了。
(责任编辑 紫云)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