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曾有传言,1980年代末,数十位诺奖得主相聚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在浪漫胜地达成读孔明经的共识,显示着:一个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孔子智慧很重要。
孔子虽非以著作等身传世,但其生发光华的理想和情怀、人格和精神、思想和智慧,足以令人叹服。千百年来,对孔子学说,注家蜂起,解说纷纭。鲍鹏山潜修其中,教学相长,以淹雅的学养器度、坚实的古文根柢和遒劲的写作笔力,熔铸现代人的价值识见,在《孔子如来》中对《论语》提出了诸多新的理解。
尊重孔子,阅读孔子,理所当然。尤在多元文化时代,孔子学说该占重要一席。孔子以伦理教育为张扬主体,精当分解哲学、历史、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教育、宗教等诸方面的儒家思辨;以仁义为精神内核,融会忠恕孝悌、宽信敏惠、智勇刚毅、温良恭俭等道德规范。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着生命的大智慧。其特有的高度和水准,有的于今日仍不失借鉴意义与实用价值。
孔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思想,有如钱穆所言“上则干济政治,下则主持教育”的愿景,但他始终没有要求朝廷或诸侯将其学说奉为国学,强行独尊。当时诸子纷起,他也有可能被统治者相中,而他没有干这简单粗暴、愚蠢武断的傻事。他问礼于老子,问琴于师襄,有学生问农事时,直言不讳自己不如老农。他一生履行了容纳诸学、不耻下问、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学以致用,这是他博学广用的根本经验,也是当代学者祭孔真正要祭、读孔真正要读的先贤情怀。孔子之贤,贤在忠诚理想而脚踏实地,贤在满怀激情而智慧度世。
孔子“教育家办教育”,因材施教,而不因学生的出身搞特殊化,也不拿讲学名声去换政治地位,更不标榜自己是了不起的名家大师。在《论语》中,他先后七次说己非圣人,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耳,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罢。鲍鹏山对孔子言论,分类解读,把杏坛想象成“天堂的模样”,以生活经验体悟是非观念,忠于事实,重视史实,实事求是地做出明确评判。
鲍鹏山客观叙述,力求知识正确,却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文字训诂上,而是鲜明立论,表明态度,对于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坚守正义,维护道德,推行仁政,反对霸术,不无敬畏和推崇。他深入浅出地导出所得的启示,似在树立孔子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伟大实践,但可以说,他凸显了孔子的现世价值,从道德修养、学问才能、理想信念和实际表现等四个着眼点,给其来一个历史性的画像。其以历史受其人品、主张、教学、思想等因素熏染,来体悟孔子的思想智慧和正知正见,让这位影响千年、显扬万里的古之贤明血肉化、人性化、情感化。
从此延伸,逐一细说,散文化的笔触,隽语性的思辨,鲍鹏山既摭谈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品德和才能,且详论德治育人、施惠于民、身正做官的为政思想与正名分、举贤才、求实效的施政方法,还从敬养尽孝、忠信待人、谨慎行事、纯化思想、勤学善教,及正确对待天、命和鬼神等方面,析理孔子的教诲策略。
平日厚积薄发而文字清醇自然,长期观照悟思而思想分量天成。鲍鹏山跳出“原文注释翻译解说”的传统注疏框框,创造性地选择以内容分类研读为纲,以述议夹杂行文为目,引进随笔式笔法对原著的简约文字、语法,作饶有情趣的诠释,且不拾他人专门注释的牙慧,帮助一般读者扫除阅读障碍。
耐读的文字,使我们轻松读懂原著内容与义理的智性阐述,从另一种角度中阅读与原文相亲、与真意相通的意趣。古文,特别是《论语》这种语录体著作,是不能够翻译的。五柳先生曾言“不求甚解”,再好的翻译,也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蕴和情味,还会妨碍读者对原文的领悟,限制了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昔人作注,时常凭借“六经注我”的理想外衣,曲解古人原意,传布自家言语,不乏新意却稍欠妥帖,自圆其说而矛盾难隐。鲍鹏山不然,无论是解读仁义忠恕、价值良知、公正在心,还是孔孟之别、师者之爱、与人相处,甚至是谈《论语》中的无名氏,既没寻康有为《论语注》、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和李泽厚《论语今读》做靶子,亦不因自身名人效应而标榜学术的权威性与争鸣性。他通过诠释得体、逻辑谨严、解说自洽的思辨方式,传递出一种恰如其分而通俗易懂的解释,引导读者清晰地把握和反思孔子原意和价值观。
虽然孔子死后被统治者继往开来地推到“至圣先师”位置,被不厌其烦地加谥封爵。这只是长期为权势者利用,受统治术摆布,如汉代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取士、明清八股求才,孔子和儒学都是专制统治术的工具。但孔子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对中国文化发展贡献卓越,这需我们理性重温他关于政治体制、思想主张、教育方式、社会风俗、心理习惯以及日常言行的学说,另寻共识。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