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一个“红叶题诗”的传奇故事流传至今,不同的版本大同小异,都有宫女在红叶上写上抒发寂寞之情的诗句,放进御沟流到宫外的情节。现代人一般认为,用来题诗的红叶想来是枫叶,但其实也很有可能是经霜变红的柿子树叶,秋天的柿子树被古人称为“火伞”。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定义了柿树的“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又大又厚的柿子叶很适合承载墨汁,古诗中不止一次提到“柿叶堪书”,相传唐代书法家郑虔早年间因为买不起练字的纸,便住到慈恩寺里,用积存起来准备烧火的柿树叶当纸练字,堆满几间房子的叶子被他全部写完,功力大为精进,诗、书、画被唐玄宗赞为“郑虔三绝”。
柿子是中国原产果树,人们对它的采摘、食用由来已久。《礼记》中将柿子列为国君筵席必备食物,普通人也在研究怎样才能将柿子树种进自家庭院,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已经给出了用黑枣树做砧木来嫁接柿子,从而尽可能保存优良树种的办法。千百年来,每到秋天,挂满枝头的橙红柿子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口舌生津。柿子果实里因为含有单宁,直接吃起来有一种涩涩的感觉,还会导致胃部不适,所以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把柿子埋在灰、谷糠里“捂熟”、用冷水泡或是自然放置等待软化的脱涩方法,柔软的柿子吃起来真有“人间甘露”之感。柿子除了直接吃,还可以做柿饼、做醋、酿酒、做糖,困难时期柿子皮可以和糠一起碾成面充当口粮。在古代笔记传说中,朱元璋未发迹时四处流浪,饥肠辘辘,幸好看到一棵柿子树,连吃了十几个柿子恢复体力,后来打下天下,封柿树为“凌霜侯”。
在日本,柿子也很受人喜爱,在公元8世纪开始栽培,10世纪已经有了宫廷吃风干柿子的记载。一幅来自中国、以柿为名的画在日本也得到了高度赞誉,它就是宋末元初画家、僧人法常的《六柿图》,现藏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画上用深浅不一的墨色描绘了六个大小不同的柿子,形状有的偏方有的偏圆,摆放错落有致,大片留白流露出淡泊空寂的禅意,不同于同时期流行的精致写生风格。历史上关于法常记载较少,只知道他曾因得罪奸臣贾似道而逃亡,圆寂时留有“一笑寥寥空万古”词句,作画“随笔点墨”,不设色、不点缀,甚至用蔗渣草结做绘画工具。当时文人画派对他的评价不高,但他的画作在日本却大受欢迎,并对日本画道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柿”和“事”谐音,颜色金红的柿子也显得分外喜庆,明清以来柿子常常出现在有吉祥寓意的清供图中,讨“事事如意”的口彩。虽然没有法常笔下的超然禅机,却别有一番俗世烟火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