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西游记》的时候,就了解了佛祖释迦摩尼悟道成佛,普度众生的故事。相传释迦摩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农历四月初八,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净饭王之子。这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太子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博学多才,却厌倦了世间的争斗,29岁时出家云游。起初他认为需要苦行才能悟道,就在森林里苦修了6年,非但没成功还身心俱疲。他渡过尼连禅河(Niranjana River,恒河的支流),洗去身上的污垢,来到菩提伽耶,喝了牧羊女施舍的粥才恢复体力,就来到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冥想足足七七四十九天,在一个月圆之夜悟得了“四谛”的真理,成为佛陀。ttt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谛”就是佛经中的“真理”,“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从此菩提伽耶就成了世界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其余三个为释迦摩尼的诞生地尼泊尔的蓝毗尼园(Lumbini)、他第一次宣讲佛法的印度鹿野苑(Sarnath)和涅槃地拘尸那罗(Kushinagar)。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都曾记载过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Bodh Gaya)又称为“菩提道场”,位于印度比哈尔南部伽耶市近郊10公里处。这里不仅仅是佛教圣地,还是“圣雄”甘地发起无暴力运动的地方,更是印度最伟大的“阿育王”的成长之地。公元前324年,印度北部的孔雀王朝建立,阿育王是第三代国王,“登基之路”不甚光彩,足足杀掉了99名兄弟姐妹才坐稳了宝座,晚年放下屠刀,大力推动佛教的发展,其统治时期是古印度空前强盛的时代,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次大陆。
菩提伽耶在印度的位置
不过,菩提伽耶比起贫民区好不到哪里,即便是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当地的污染、乞丐和贫穷依然令我感到震惊。路上过牛过马是常事,城区过于拥堵,喇叭声不断,难道这佛教圣地就不考虑一下噪音污染会令佛祖厌烦吗?然而一走进景区内,顿觉外面的嘈杂混乱和这里分明是两个世界,远远地便望见了菩提伽耶的地标性高塔——52米高的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它又名“大菩提寺”、“大觉塔”,其前身可以追溯至阿育王来此朝圣时建造的佛塔,公元5-6世纪重建。此后数百年间印度北部陷入战乱,佛教的没落和异教入侵也使菩提伽耶不复往日的风采。到了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后裔率领的莫卧儿军队入侵印度,寺庙也被毁坏,14世纪缅甸国王出资再次重建,不久又遭遇严重的洪水,被泥沙埋没长达数百年。直到19世纪70年代,这块土地上的主人变成了英国人,英国人亚历山大·康宁汉姆(Alexander·Cunningham)率领的考古队和缅甸、孟加拉佛教徒一起将寺庙修复,从此才得以重见天日。2002年,摩诃菩提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印度次大陆(即喜马拉雅山以南亚欧大陆的南延部分)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全部为砖石结构的佛教寺庙之一。
毕竟印度现在很多人信奉的都是印度教,他们对神树佛塔没有太大的兴趣,但这并不影响印度人“区别对待”,对于印度本地人仅收取10卢比(约合人民币1元),而外国游客就翻了数倍。入内必须经过严格的安检,相机可以带入,但手机不能带,必须要脱鞋,在门口都有免费存放的地方,不必担心丢失,有专人看管,在这里很安全。
入口处在佛寺的东边,一条长长的参道通往下沉式的佛塔。前方立有牌坊石柱,约为公元5世纪所建。石柱上雕刻有精美的莲花纹,还有狮子作狮吼状,象征着佛陀法音宣流、威震四方。参道两旁林立各种佛塔遗迹,雕刻有精致的小佛像和佛经,年代最近的雕刻于19世纪。
我来此的时候,恰逢佛教大会,许多信徒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朝圣。对于他们来说,菩提伽耶有着无比吸引人的魅力,佛塔也因他们的到来更显神圣。
摩诃菩提寺由硬质砂岩建造,延续了2世纪的佛塔造型,底层为边长15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渐收缩,共有9层,顶部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顶端贴的金箔由泰国国王捐赠。底层四角各有4座与主塔形制相仿的小塔,5座塔都呈金字塔造型。
走到佛塔前,信徒们纷纷跪拜行大礼。寺内大殿正中供奉着佛像,原本由青黑岩雕刻,后由中国西藏出资镀金,工作人员正在为佛像披上一件橙黄色的大袍。
可惜的是,古印度人推崇“记忆式学习”,不鼓励任何形式的书写记录,所以就没有任何文字性的东西能够确定佛像的具体雕刻年代和供奉人,也就流传着种种不同版本的故事。其中一个版本是一位老妇人自称见过释迦摩尼,就让自己的儿子寻找一尊与佛祖一样的雕像,于是儿子就请印度最有名的艺术家雕刻了一尊佛像,就是今天看到的这尊。当时老妇人惊呼:除了不会说话外,与佛陀毫无差别!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这并不影响信徒们来此的虔诚之心。它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尊佛祖等身像之一(另外两尊分别供奉在西藏大昭寺和小昭寺),据说是佛祖25岁时的形象,也有说法是35岁。
佛塔三面围绕有60余根高约2米的石栏楯(音“dùn”),最早由阿育王连同石塔一起修建,孔雀王朝之后的笈多王朝(Sunga Dynasty)又重新建造,有间柱、横栏柱和圆形板,是早期印度艺术史的重要特色。这些围栏西南面保存最为完好,立柱上刻有花卉、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浮雕,代表了佛陀一生的事迹。在早期佛教中没有佛像的制作,就采用这些象征手法代表“诞生、涅槃”等。大部分的真品已经移至附近的菩提伽耶博物馆陈列,目前只保留4根古老原柱。
佛塔四面的浮雕,以马蹄形的拱门式样所组成,呈直线形的排列从底朝上而渐小,使佛塔在整体视觉效果颇具均衡的美感,取材于早期佛教建筑的石窟洞口形状,代表了早期佛教的寺院。
长方形的基座装饰着孔雀浮雕和笈多风格的佛像,孔雀代表着高贵与清净,偶尔有女观音像乱入,是19世纪后加上去的,远道而来的信徒在此面壁打坐,
佛祖悟道的菩提树(Bodhi Tree)就位于摩诃菩提寺后面,这棵树枝繁叶茂,被一圈石栏围了起来,亭亭如盖,为打坐的信徒带来阴凉。相传释迦牟尼就是在这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成佛的,中国的法显和玄奘法师也都曾来此朝拜。但遗憾的是,今天看到的菩提树和石栏都是赝品。原本那棵树在菩提伽耶被遗弃不久后就枯死了,幸运的是,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就从印度传到了斯里兰卡,被立为国教,阿育王的女儿僧迦密多把菩提树的一根树枝带到了斯里兰卡的都城栽种。从此,这棵菩提树的分身就在斯里兰卡生根发芽,生长了1000多年。19世纪末菩提伽耶重建时,就从斯里兰卡的那棵菩提树上取下一根树枝回来栽种,真是千年轮一回啊!
菩提树受到佛教徒敬仰,树枝也曾多次代表佛陀被送往世界各地的佛寺供养,繁衍滋生。
树下的红砂石板金刚座就是释迦摩尼大彻大悟的地方,由阿育王来此朝圣时安置,也是佛教徒心中“地球的肚脐”。
在菩提树下,前来朝圣的僧侣席地打坐,放眼望去极有气场。静静地坐在树下,聆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即便是普通人,也会心无杂念。
摩诃菩提寺外摆满了鲜花与水果,每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都在此朝拜。
少不更事的小小萌娃,也学着大人们的样子
有许多佛教徒在此绕塔,绕塔一定要向右(顺时针)绕,佛经记载“乃至应堕阿鼻地狱者,若于此塔一礼拜、转绕,彼等皆能得以解脱”。绕塔有无数功德,一定要绕七圈。
我并非佛教徒,在我的心中,佛教仍然属于神圣的范畴,我也依然无法弄懂那些教义。但是,来到菩提伽耶这样一处宁静之地,亲临佛陀走过的这些足迹,任何人都会对释迦摩尼这样一位为了寻求真理放弃繁华富贵的人表达无限的崇敬和敬仰。其实人性就是这样,为什么一直得不到满足,就是源于自己的欲望太多,丑陋的人性在“利益”面前输得一败涂地。很多时候游客来到这里,短暂地远离繁华世界里的车水马龙,和信徒们一样模仿佛祖静思的模样,也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