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小说中的衣食住行 总借“俊眼”传出来 周春梅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4-22 00:26:14
杨绛在《洗澡》前言中这样写道:“这部小说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谓‘洗脑筋’。”
 
《洗澡》里的这些知识分子,专家学者颇多,人才济济。他们同属于一个机构——“北平国学专修社”。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除旧迎新,这个旧称当然要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改为“文学研究社”。这个名字可能还不够新,所以暂不正式挂牌,留有变更余地。
 
作者说:“写知识分子改造,就得写出他们改造以前的面貌,否则从何改起呢?凭什么要改呢?改了没有呢?”这里的“面貌”,当然是个比喻。不过人的面容仪态,以及衣食住行等外在的生活迹象,总和内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经意间就让人瞥见了内室一角。
 
1949年10月中旬,文学研究社举行成立大会。《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那荣华富贵的贾府,府中各色人等,随黛玉之眼,在读者眼前一一展露真容。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称此为“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洗澡》中,文学研究社的重要人物此前虽已略有介绍,但只是点到为止,集体的正式亮相,还在这次大会。小说的主人公姚宓,无疑也有黛玉般的聪敏灵秀,此次开会也在场,但只是个坐在沿墙的后排、负责记录的小人物。因此杨绛并未借她这双“俊眼”,而是选择了另一位重要人物余楠。他的座位在长桌周围面南一排,是贵宾、领导的位子,但又不在中心,而在一侧,正好便于观察。
 
我们就跟着余楠精明的眼睛,来看看这群知识分子的“面貌”。参会之前,余楠自己也颇为“面貌”犯愁——容不可整,衣服却很重要,近似于“表态”或“站队”。他特地做了一套蓝布制服,但穿上总觉得不对劲儿,女儿见了更是大惊小怪。贤惠的夫人宛英早就替他熨好了新西服,他却发狠说,这套西装太新,他不想穿西装,尤其不要新熨的。大概在此时的他眼里,这套新熨的新西服,代表着资产阶级的生活,是他忙不迭要划清界限的。
 
女儿毕竟心疼爸爸,刚出门又赶回来报告情况。她路遇留学归来的杜丽琳,发现她穿的是西装,不识货的人看着朴素,实则衣料和剪裁“可讲究,可漂亮呢”。于是余楠最终决定换上一套半旧的西服——《红楼梦》里最识大体的宝钗,也最喜“半旧”了。到了会场,他看见杜丽琳的丈夫,同是留学归来的许彦成,还是平常装束,“西装的裤子,对襟的短袄,不中不西,随随便便”,并不刻意从旧或从新。
 
余楠耳朵听领导讲话,眼睛却四处溜达,寻找据说是社里最标致的小姐姚宓。但扫了一圈,也未看见什么“标致的小姐”。其实姚宓就在现场,但穿着灰布制服,毫不惹眼,加之坐在后排,逃过了余楠寻找美人的“火眼金睛”。下文我们会跟着杜丽琳的眼睛看见——姚宓“穿了这种灰色而没有式样的衣服,的确看老”,让本来对她和彦成有所提防的杜丽琳放了心。继续跟着杜丽琳的眼睛看——原来那灰布制服“里面是五彩织锦的缎袄,再掀起衣角,看见红绸里子半掩着极好的灰背”。
 
《洗澡》的好,正近似于姚宓的美,叙述平实,内在却五彩斑斓,总借“俊眼”传出来,也等待着读者的“俊眼”细端详。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20-04-21/12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