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江苏首位中国作协“时代楷模“项目签约作家高保国的文学创作故事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3-06 10:09:26

   555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3月3日下午县政协委员、平民作家高保国受如东县江海义工联合会、县图书馆邀请来到"精英讲堂",在县图书馆四楼会议室,为近百名义工作了“文学创作成功靠什么”的精彩讲座。作家高保国结合自已坎坷的人生和不平凡的经历以及在《寻找张思德》的创作之路上不断求索的一场讲座,引起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他用自己三十年来对文学创作体验和对文学的研究,诠释了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卷纸的文学创作历程,以讲故事的形式完成了两个小时的演讲。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内容赢得各位听众的阵阵掌声和赞誉。
 
  作家高保国向各位听众赠送了他的代表作《寻找张思德》,同时向县图书馆赠送了新作《烈火金刚》图书。
 
  (左:如东县图书馆馆长孙伶俐右:如东江海义工联宣传部长张建)
 
  (作家高保国精彩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
 
  一九六七年农历十月二十七日亥时,我出生在苏北贫困农民家庭。我的父母生有七个子女,家庭的生活负担特别的重,父母一直在困苦中拉扯着我们长大。
 
  刚刚出生的我没有给家庭带来吉祥,相反却带来了一连串的是非。第二天,我的表舅奶前来贺喜,听说我是亥(害)时所生(乡村迷信说法:“亥时即害时,亥时所生的命凶。),就大吃一惊,亥(害)时亥(害)时,不害父母就害自己,这孩子不能留,就让他走‘桥’吧,去了拉倒。”
 
  在那动乱的年代,在那法盲的年代,我的表舅妈就用装大粪的桶,盛满了水,上面放了三根芦柴,抱着我走“桥”,让小小婴儿,从三根芦柴的桥上走过去落在水里淹死。我的父母拒绝了,我的母亲从床上一把夺过表舅奶手中的襁褓,心想既然生下来,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抚养大,随他命中克父母还是克自己。
 
  转眼间我八岁到了入学的年龄,可是大队的学校有个规定,1967年下半年出生的孩子,不符合入学条件,要等到第二年才能上学。倔强的我扯着母亲的围裙角哭着嚷着:“我要上学!”最后负责招生的周老师想出办法,为了公平起见,让父亲当着没有报上名孩子和家长的面,写出几个阿拉伯数字,我接过周老师手中的粉笔,一口气写下了50个数字,当时一个偏僻的村庄,学龄前儿童有这样的举动,是让人羡慕的,学校破格让我入学。
 
  那个年代,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凭着生产队工分收入,养育着七个子女,想一切办法供七个子女上学,确实让我的父母受尽苦难煎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一直健康快乐着成长,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上五年级的我,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外面下着大雨,我突然感到喉咙痒痒的,呼吸特别的困难,开始有这种感觉时,我当着毛线团的绒毛飘浮在空气中所致,没有注意,等我把一个一团绕好时,喉咙里似乎有千万条虫子在气管里蠕动爬行,没有等我反应过来,一股血腥味连同一口口鲜血从喉咙里往外涌,鼻腔、嘴中到处喷的血。
 
  24岁的二姑看见我突如其来的表现吓得不知所措,连忙冒雨呼喊左右邻居来帮忙。在乡亲们的热心帮助下,我被扶上了自行车后座,请隔壁的唐大伯推着,在风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大队诊所奔去,大队诊所姓罗的赤脚医生,给我做了初步的检查,说是气管出血,没有什么大碍,打了一支止血针,吩咐二姑马上送公社医院做详细检查……表舅奶的迷信预言应验了吗?我的人生从此走向了厄运。
 
  经过乡村医院的半个月治疗,我的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照医疗规律,必须再住一段时间,以巩固治疗。可是,刚刚恢复健康的我怕耽搁了自己的功课,闹着要去上学,父母心想也对的,托一位远房亲戚走了“后门”出了医院。出院的第二天我拖着未复原的身体来到学校。接下去是紧张的“小升初”复习,迎接转折的升学考试,通过强化复习、补课,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社的重点中学——南坎中学,成为五年级一班三名优秀学生之一。
 
  当年的九月份,我顺利地报了名,进了南坎中学。几个月的上学劳累,导致我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糟,可恶的支气管疾患折磨得我难以坚持上学,一学期到医院住院三四次,学业负担难以接受,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勉强读完初一、初二的学业课程,初三时的病情再不能允许我去上学,我被迫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放飞理想的殿堂,我的命运从此彻底地改变了,我上大学的愿望和跳“农门”的理想成了泡影。
 
  从此,我再也没有跨过学校的门槛,父母为我到处投医问药,哪怕天涯海角也要花精力,连那些神汉巫婆也是家中的常客。
 
  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弱,连续整个月高热不退,出血不止。病入膏肓的我长期承受了疾病的煎熬,连续不断的住院,请专家教授的会诊,有时候我的疾病在短时间里得到了控制。这时候的我就守在幽暗的房间里,一个人孤零零,像一只囚禁在笼子里的小鸟,整天望着窗外那蓝蓝的天空,悄悄地落泪,暗自伤心,痛恨自己身患疾病,想到同龄的伙伴健康的成长,自己却终日“与床为伴,与药为侣”,想到自己躺在床上的感觉,那种伤感之情难以形容。
 
  我的伤感、空虚、无聊、孤独,成为我精神生活主旋律,每天吃药、打针,成为我日常生活的必需“节目”。
 
  于是,我望着床边桌子上,曾经触摸过的语文课本,“我何不用这些未学完的课本去打发时间……”从此,在我的病情有所好转的时候,我就认真阅读初中课本,消磨无聊的时间,一天,两天,三天……无数天的阅读课本,我只是寻找精神安慰罢了,书中的知识,使我的“死亡‘的心开始复苏,我的心情不再那么伤感,我的阅读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生病时读书收获成为了我以后走上文学之路的基础。
 
  在此期间,在无锡当兵的大姑夫听到我休学的消息,怕我心灵上痛苦,特别在部队请战友组装了一台仿红灯牌的收音机邮寄给我,在我生病期间,带给了我不少的快乐。养病时,我常常会一只手抚摸着收音机的木匣子,另一只手缓慢地旋转摸索着我想听的广播节目,在波段互换的节律中,我获得乡村孩子那个时代难得的文学艺术的享受,收音机里一个个动人故事,一篇篇韵味十足的文章,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语言,不知不觉地使我大眼界,这也许是我走向文学艺术之路的又一收获吧!
 
  我开始把读过的书,听到的知识,用笔写下了感受:“路,似乎在我的脚下;路,似乎在遥远的天际……往事回首,可总抹不去那份无奈……敢问路在何方,悠悠白云里,有我对蓝天的执著追求,茫茫繁星中是否有我寻觅的那一颗流逝的星,找了很久很久……”
 
  偶然,我向同学借来了初三课本,从课本上读到了一篇写张海迪成长事迹的报告文学《人生支柱》,给了我的人生启迪和文学创作的动机和勇气。让我找到了自己应该去走什么样的路。当时,我想自己比张海迪的身体各方面要强得多,首先我的手、脚不残疾,况且我的病到时候还能根治(一位内科专家会诊时说),为什么对自己失去信心呢?张海迪2/3的身躯没有生机,还能勇敢地面对人生,还能做常人未做的事业,自觉成才,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能坚持地站在生活的前列。通过阅读张海迪的成长故事,让我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让我重新找到了人生的航标,打消了悲观的情绪。我以张海迪为榜样,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诗文。
 
  公元一九八九年那一年的春天,我又一次住进了如东县人民医院,开始手术治疗久治未愈的疾病(准备施行畸形支气管切除术,畸形支气管就是我患病的根源)。手术前后的情景,至今让我历历在目。
 
  手术前的晚上,外面的雨下个不停。深夜,在县委工作的舅爷托人跑遍了全国知名药店,终于从东北牡丹江药厂买来了。我接过舅爷手中的那盒药,凝视着舅爷花白的发丝,看到消失在雨雾中的舅爷背影,我的心里百感交集,心中暗暗使劲:“我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
 
  舅爷走后,我静静地躺在床上、白色的输水架和放在墙角的白色氧气瓶,这些迷漫着白色的东西,让我一阵阵惧怕。被白色包裹着的我似乎看到那令人恐怖的场面,朦胧中他似乎被送进了熊熊烈火里,眨眼功夫消失在白色的世界里。
 
  第二天,天气放晴,我的心情随着太阳的升起,好像从未有过的轻松,三哥接过医生送来的手术协议,我看见三哥签字的手有些抖动,眼眶瞬间通红。8点30分我被值班的护士拖上了白色的手术车,母亲、父亲、舅舅、哥、姐……一个个身影,目送我进了陌生的手术室,送进了深不可测的无影灯区。
 
  我仰面朝天被推进了白色的世界
 
  几个月的住院,我尝尽了手术后撕心裂肺的刀口灼痛……
 
  我终于走出死亡这条线,坚强走过了那一年的春天,脱掉了长达十余年的病帽子,进入了新的生活。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身体逐渐康复,我开始静心下来认真自学,为今后的生存多学点文化知识。可是,在这段时间,我受到了很多人的讥笑和非议,笑话我学文化无用,笑话我能自学成才吗?
 
  一天,我在家中,逐字逐句修改自己刚刚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唐支书正好串门,看到我埋头学习的那种认真劲儿,轻轻地一笑:“嗨!你学这些书本知识有用吗?”听到此言,我心如刀绞,抬着头,牙齿咬着嘴唇没有搭理唐支书,唐支书讨了个没趣走出了大门。经过这次打击,我记住唐支书的那句话,反而成为我的前进的动力,更加勤奋地写了很多诗歌、散文、小说。多年来我日积月累,整整地写出几本书。在此期间我常常向全国各刊物投稿,投出去均是杳无音讯,石沉大海。但是,只要听到唐支书的话语在耳边回响,我就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心。
 
  “功夫不负不心人”,“爱拼才会赢”,终于有一次我的文学作品刊登在湖北省的一家杂志上。
 
  苏格拉底说得好:“塑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世界上幸福和不幸的人们,都应该自信地走好自己应该走的路”。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人人都有潜在天赋。只有去掉困境中的自卑,拥有自信,相信未来,才能举起生命的火炬,向着光明的大道前进。
 
  小小的鼓励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成功的阶梯,更加激起我对文学的酷爱。九十年代初,我很幸运,被如东县东凌小学聘用,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终于有了一份工作。我一边工作,一边坚持文学创作,一边自学中文大专,凭自学来的知识得心应手地用在教学上。我任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几年来,每学期统考,我的班名次均排在前五名,我管理的班级素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因为我在教学上的出色,工作的勤恳,遭到了老一辈科班出身的同行们嫉妒打击,挖苦讥讽,让我经常陷入尴尬境地。
 
  “有什么了不起,干得再好,也是个代课教师,牛什么,白牛!”真气人!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忍着四面楚歌似的讥讽,抛弃一切外界压力,坚强地面对现实。此后,我创作的文学作品频频在全国各地报刊、电台发表,那些说三道四的嫉妒者偷偷地议论:“真想不到,高保国靠自学收获不小。”工作上虽然不顺利,但是,文学创作不断出成果,进一步地增强我对文学事业的执著追求。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被疾病耽搁的我,于公元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结婚成家,九三年女儿降生,此时,我虽然摆脱了疾病的困扰,但贫穷由然而至,三个人的开支,凭我的代课金能行吗?迫于生计,我决定放弃现有的工作,下海经商。
 
  当晚,我抬起头,看看夜空,星星向我眨着眼,向我微笑,好像鼓励我,我知道明早一定是晴天,晨曦中我将带好行李,果断地走进冉冉升起的红彤彤阳光中去,我交待了学校的一切。
 
  我被聘用到县城的校办企业从事经营学校各类用品。我每天驾驶着二轮摩托车,在通往全县的乡村路上,工作虽苦虽累,但经济收入比做代课教师要高得多。在工作之余,我仍然没有放弃酷爱的文学创作,一到傍晚,我就在宁静的宿舍里记下每天观察到的新人、新事,用手中笔写出一篇(首)又一篇的诗文,我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叩开文学创作的大门……
 
  (听众观看《记者再报告》对作家高保国的专题报道)
 
  (江海义工联合会理事总参金海伟为作家高保国颁发”精英讲师“荣誉证书)
 
  (活动结束,观众纷纷要求作家高保国签名留念)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19-03-06/68382.html
  高保国,如东政协委员,江苏省首位中宣部、中国作协“时代楷模”签约作家,著有作品集10部,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小说选刊》、《散文百家》、《中国报告文学》、《故事会》等全国百余家媒体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件;作品得到省、市、县相关部门研讨十余次;曾在北京大学、鲁迅文学院、人民文学培训学校(评为:年度优秀学员)、江苏文学院、河南文学院、河北当代文学院高研班学习。
 
  2015年《寻找张思德》入选江苏省作协、南通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项目;2016年《烈火金刚》入选江苏省作协深入生活作家签约项目、南通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项目;2017年《习仲勋在西北》入选南通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项目和江苏文艺出版社重大题材项目;2017年、2018年分别入选第四、五批江苏省作协《雨花忠魂》签约作家;2018年《富民为乐》入选中宣部、中国作协“时代楷模”重大题材项目;有数件作品获各级政府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入选编目;有作品获中国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山东青年作家协会等全国征文比赛奖项50余次;有作品入选中宣部《高地——“时代楷模”优秀报告文学精选》。
 
  连续10年获各级文化、社科、统战先进工作者;曾获“中国文艺百杰”、“最美党员”、“自强自立先进人物”、“三星志愿者”荣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