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正月十五最重要的事是吃元宵还有闹元宵。
说起闹元宵,有一首元宵节作品《月灯谣》请您欣赏。
(☟☟点击收获元宵节快乐)
《月灯谣》
演唱:黄堃
作词:佟婕郑伊洋
作曲编曲:郑伊洋
歌曲表达了元宵佳夜,海内外潮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保留潮汕民间童谣的结构基础上,融合流行歌曲风格、民谣风格的潮汕方言歌谣。
曲调规整、郎朗上口,借鉴了流传于潮汕民间的童谣《拍绞刀》的句法及节奏,比如“剪陵罗,裁衫仔”、“响头锣,挂灯明”、“赏头桥,食灯茶”,令人倍感亲切。曲调也融入了当今流行歌曲的句法,使得潮语歌曲在保留传统创作手法的基础上,焕发出新鲜的活力。而令人回味的是,《月灯谣》的歌词语言别具雅致,继承了潮剧唱词的特征。调式运用了潮州弦诗乐及潮剧曲牌中惯用的“轻三六调”,显得委婉、细腻。歌曲获得省音协、国际华语音乐联盟主办的2016粤港澳华语歌曲创作大赛最佳潮汕方言歌曲奖,汕头音协,汕头音乐电台主办的潮语歌曲十大金曲奖,于2018年10月由黄堃演唱,展播于中央音乐频道《风华国乐》栏目。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族传统节日。
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人官),以正月十五为天官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官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因为明帝提倡佛教,在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元宵赏灯由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关于潮汕元宵灯的历史记载:
在潮汕文化记载中,有很多关于元宵的记载,而“灯”肯定是闹元宵的主角。
清·同治元年(1862年),潮阳知县陈坤监生咏《潮州元宵》诗云:“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
元宵游花灯,历来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清嘉庆《澄海县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竞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游花灯最盛名的当推潮州。
元宵闹花灯还闹出“元宵灯下看佳人”的<陈三五娘>这出戏。
关于元宵花灯的艺术形式:
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
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灯歌》,百屏人物故事,不少是从传说中来的,也有的取材于潮剧人物,董卓、貂蝉、吕布、关羽、秦琼、陈三、五娘等人物,当人们看到这一屏屏花灯时就仿佛在翻阅一个个优美的故事。
江南风流才子唐伯虎也留有盛赞元宵灯节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笙星歌赛社神;不展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诗文道出了红男绿女闹元宵的动人情景。
各式各样的元宵灯
关于潮汕“灯”的延伸:
除了各式各样的花灯、赏灯活动外,因为灯在潮汕话音同丁,且灯火被视为生命的象征。在旧俗中,元宵节在灯(丁)上大做谐音文章,在元宵节办丁桌等活动,这部分习俗也是重男轻女旧俗的坚实代表。目前在农村地区还有相关仪式保留。
随着时代向前,作为现代的元宵赏灯,这部分内涵已不再具体体现。人们对旧俗有更明智认识——部分来自礼佛仪式的元宵灯节,带来的应该是更多智慧,点亮心中的明灯,辨别是非。
现代的元宵节,更多的是让人们浪漫游玩和赏灯猜灯迷等智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