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写意中国·2018中国国家画院年展——国画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68位研究员的158幅最新作品。老中青画家齐聚一堂,作品题材广泛,艺术语言不拘一格,展览整体给人以丰富而壮美的感受。
连续举办8年的“写意中国”年展,是中国国家画院最新创作成果的展示平台,每年都将研究员们在新一年中的所思所想、不断更新的创作观念和艺术形式拿出来进行交流。但2018年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画院领导带队深入四川凉山、云南瑞丽、新疆喀什等地采风写生;画院各工作室结业汇报有序开展;国际交流影响持续扩大,“写意中国”年展也第一次走出国门至欧洲巡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接近尾声,进入收官阶段。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展览开幕时回顾了“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重点工作,介绍了所取得的成果。他表示,在繁重的创作任务和活动中,研究员们仍然创作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此次国画作品展就是有力的体现。“我看到老先生们都亲临现场,所展作品画幅不大,但是呈现了学术性、高质量,大家充分展现了作为艺术家的自觉。”杨晓阳说道。
开幕式现场
据了解,“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为期5年,围绕这一工程,中国国家画院会组织举办阶段性的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此次年展虽不是以该项工程为主题,但却是艺术家们在完成此项工程之外的具有研究性、创新性的作品展,这些画作仍然保留着他们“一带一路”主题创作的成果。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纪连彬说道:“我们通过现场的作品可以看出,很多是‘一带一路’题材的创作,可以说这个展览是‘一带一路’这项工程的一个缩影。”
展览现场
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积极投入各项写生、创作中,但却没有忘记对艺术本体的深度思考。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年愈80的研究员张道兴在谈到中国国家画院一直以来的坚守和倡导时说:“我很欣赏画院所提倡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这个展览落实了画院包容、多样、有主题、高质量的创作原则,我作为一个年老的画家,总是担心掉队太远。但‘一带一路’美术工程敦促我不断创作,带动我通过写生积累素材。”他笑称,80岁以后要补课,补造型的课,他在对比过去的创作后总结:造型不单是具象的,还是要仔细琢磨,进一步确认。张道兴还分享了创作中的细节,他谈到,大画也要依赖照片,但他所依赖的是通过照片调动当时的感受和美好的回忆,通过感受的再现来进行创作,这也正与“写意中国”向重写意的主题相契合。
“写意中国”年展旨在探索写意精神现代性的全新创造,是中国国家画院重要的年度展览品牌,凝聚一批高水平、高素养的创作人才,具有一定导向性。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乔宜男说道:“此次展览的作品体现出学习传统但不临摹传统、来源于生活但不照抄生活、借鉴西方但不照搬西方审美观的三个特点,中国国家画院正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坚持这三点,才能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个人不同探索凝聚在展览中。”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赵卫在致辞中谈及,画院艺术家要引领艺术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他说:“新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艺术创作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这一精神追求我们已从这些参展作品中有所体会。在参与画家来看,时代的前沿性和学术性是艺术探索无法避开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思维和操作就成了画家们记忆步要解决的问题。从展览中能感觉到大家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心。”他表示,不仅要把此次展览作为一次年展,更要从这个展览的维度来探索中国画发展创新的趋势。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3日。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