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首届研究生学术季“师生同讲”活动第二讲在电视学院舆情中心会议室顺利举行。主讲人为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宏教授与其硕士研究生甄珍同学。主题是《跨文化领域的价值观传播》。本次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和共青团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联合主办,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会以及各学院研究生会承办。
甄珍同学作为学生代表首先发言,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西价值观的“殊与同”,认为虽然中西方价值观在存在形态、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在本质内核上殊途同归,需要认清楚中西价值观的“殊与同”,做到“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平衡,并结合《战狼2》、《英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三部影片具体阐述了价值观的表现以及对于价值观的呈现方式。随后甄珍同学以美国“好莱坞”与印度“宝莱坞”影片为例,分析了他们了影片跨文化传播的方式,给中国跨文化领域的价值观传播给予了几条建议。
在场同学对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提出了疑问,主讲学生甄珍对此进行进一步解释:李安导演的《少年派》是在讲述价值观传播时一个重要的例证,这部作品在价值传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于李安导演是如何在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当中将多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表现出来,又是如何找到“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平衡点的。随后,刘宏教授补充道,他对于这个的看法是,不同的导演不同的类型,在价值观传播当中处于的位置是很微妙的,所以我们是要对此进行区分,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情况状况难以判断。为了这说明这一道理,刘教授以岩井俊二导演的《你好,之华》影片为例子,与李安导演的影片进行对比分析。
还有现场同学提问到:对于现在我国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发展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是因为缺少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刘宏教授认为:“我觉得现在对于价值观的探讨是比较少但确实很有意思的话题。首先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是不是一个作品必须要有价值观,一个作品如果没有价值观那就是浅层次的,低水平的。这存在着一种选择,在跨文化传播的输出和输入过程中你要有价值观。如果你的输出当中没有价值观,那你的输出就只是获得金钱,或者说获得了一堆票房,到最后你就站不住。”
接下来,刘宏教授又针对前一段时间“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进行了价值观方面的解读,他认为:我们在国家意识形态上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国际对抗,但从价值观方面来讲就这个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却表现了出奇的一致。这就是体现价值观传播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刘宏教授还就此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技术到底有没有价值观,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道德上和伦理上的打击是怎样的”,他认为贺建奎赢在了道德,输在了伦理。讲到技术,学生甄珍举例NETFLix公司中算法与好莱坞的较量,最后是以算法妥协告终,提出了对于技术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刘教授对此回应道,不单单只是影视要有价值观,真人秀也是要有价值观的,但是现在很多真人秀是去价值观化的。同样,刘宏教授认为“云吸猫”硕士论文是在有意回避价值观的,呈现出去价值观化、琐碎化、虚无化的特点。
此外,刘宏教授进一步提出疑问,对于价值观的国内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与不跨文化传播,到底哪种是更重要的?价值观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到底哪个是内容,哪个是形式?这两者其实是合二为一的,随即举例我国张艺谋导演开始获奖、贾樟柯导演开始受到法国青睐,他们使用电影语言的变化以及电影内容来进行分析。之后,刘宏教授又以法国电影为例探讨了对于跨文化传播中的电影艺术与市场之间的问题。
博士生周婷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价值观界定的看法,她认为这其中蕴含着创作者整个的历史观、当下观,她还提出我们在探讨技术能不能带来价值观的时候应该看使用技术的是谁,在使用算法的时候我们应当看到人在这一环节中的作用,其中有人的价值观的呈现。最后,她根据自己的留学经历提出了关于跨文化的感悟,认为国内的传播并不是比跨文化的传播更低的,两种传播应当是同等的。
最后,刘宏教授总结到,价值观在一个作品当中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不是雪中送炭的事情。其实现在很多作品的价值观并不是很明确的,并且对于价值观的传达的前提是要让作品先吸引人,这个时候再有价值观才是锦上添花,成为更高级的一部作品,并且谈到价值观传播时把它放在跨文化领域中才更有意义。
刘宏教授和其学生的同台讲述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短短的一个下午,同学们不仅对“跨文化领域的价值观传播”这一主题产生了深刻认识,也从沟通中感悟到了学术魅力,刘宏教授对于前沿问题的研究为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看问题角度和更深更有启发性的思考。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