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演)策划发起、天桥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由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协办的2018第二届老舍戏剧节最后一场演出已于10月27日完满落幕,而戏剧节的活动还在持续发酵中。11月1日,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北演和天桥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老舍戏剧重要活动之一“城市·戏剧·人—2018第二届老舍戏剧节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举行。
西城区副区长缪剑虹
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海君先生
天桥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利先生
北京是一座厚重悠久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焕发魅力青春的魅力之都。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舍先生,写下了诸多描写人情百态与城市风情的不朽篇章。先生与北京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相互成就,亦彼此纪念,因着这份“城市与人”的美好渊源和碰撞相融,2017年诞生了首届老舍戏剧节。2018年第二届老舍戏剧节如约而至,且不受限于戏剧展演,而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关注城市文化宏观风貌,关注城市人的精神建构。
为此第二届老舍戏剧节特举办了本次研讨会,西城区副区长缪剑虹、天桥演艺区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王丹、西城区文委副主任吕丹、北京国资公司文体部总经理杨城、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安朝晖、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海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利、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林礼斌、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树聪等嘉宾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并且研讨会邀请了共10位人文领域专家学者们出席,以老舍戏剧节对城市精神气质的方向引领,探讨新时期城市文化发展和个体心灵的共生模式。从“城市与人”的关系这一关怀视角出发,用历史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方法,围绕城市文化遗产、历史记忆、地理肌理、建筑空间、戏剧功能及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等内容展开碰撞与交流,探讨城市文化生命体的灵魂和基因、发展和走向,对促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发展模式提出全新的启迪和动力。
著名评论与策划人程辉先生兼任主持人和其中1位研讨者,其他9位研讨者分为三个小组,主题分别为城市文化研究与发展、戏剧与城市中的人、当代剧场的现实与挑战。他们先是发表主题演讲,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观点鲜明,气氛热烈。
主持人兼讨论专家程辉先生
城市文化研究与发展
第一组嘉宾有前中国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名誉会长朱相远先生,北京新蝉戏剧中心艺术总监、导演、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创作研究部副部长易立明先生及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先生。
马也先生的演讲主题是《戏剧与城市都是人学》。戏剧要以人为中心、要以人为目的、要以人为表现形式,任何时候都要关注人的存在价值、理想、乃至人的生存困境等,戏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表现人的深度和高度。马也先生也从多个维度对如何形成戏剧人学观进行了解析。文本蕴含人学精神,舞台表现人学风景,由文本、导演、演员和剧场共同发力,打造能够抵达人心、触及人道、直击人性的戏剧作品。同样,城市也是人学的范畴,城市中的人、环境及发生的事件,都和“人”息息关联。城市和人未来和发展就是人的未来和发展,无论是静态的建筑还是动态的思想,都应该坚持人学观,以人为本,锻造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马也先生
易立明先生的演讲主题是《戏剧—回故乡之路》。我们知道,一个城市的发展可以透过戏剧艺术的发展史来观测,如宋元之际勾栏瓦肆场地的兴起,明清戏剧文化向着繁盛期迈进。同样,寻根之旅、回故乡之路也能够通过戏剧的车辙来循迹,因为“戏剧”这一手段所构建文化事件背后的文化记忆,便是最好的寻访路径。有人说,“一旦失去文化记忆,我们便难以找到回家的路。”作为文化的一个基因,对戏剧文化的保护及传承,理应是找到“回故乡的路”和“记住乡愁”的重要内容。戏剧文化所构筑的文化生态体系,衍生的文化生活状态,形成的有人、有生活、有滋味的文化部落,都是文化寻根问祖有力的佐证。
易立明先生
朱相远的演讲主题是《文化产业同文化事业两者的平衡》。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的支点和亮点,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如何实现与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统筹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先进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朱相远先生介绍了二者的区别,文化事业以政府扶持的公益文化事业为主,是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是经营性、市场性,是当代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发展文化事业,更要发展文化产业,二者是支撑文化发展道路的双轨道,缺一不可。
朱相远先生
朱相元和易立明二位,一个着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一个借助戏剧载体寻访文化记忆,宏观文化发展解决方案和具体戏剧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指引,为城市语境之下的文化发展提供向导。
戏剧与城市中的人
第二组嘉宾有中国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国家一级导演、资深戏剧教育家林荫宇女士,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柏林自由大学戏剧学研究所项目研究员沈林先生。
沈林先生的演讲主题是《世界著名剧院的建设如何赋予城市的气质》。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是可以通过建筑反映及彰显的,剧院是建筑中的瑰宝,是硬件中的文化符号。沈林先生曾走访德国、美国、丹麦、加拿大、奥地利等多个国家的著名剧院,他从剧院的建设切入,谈剧院这一瑰宝如何赋予城市独特的气质。剧院和房子都是人的“居所”,前者是精神上的,后者是物质上的,都不可或缺。一个城市的辉煌和生命绝不仅仅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少可以炫耀的现代超市,而在于它有没有可以让人称道的文化载体,能否用这一具象化的载体去丰富城市的内涵。而剧院,承载了人的精气和神韵,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纵观世界著名建筑的建设历程,它与城市气质相互成就、形成共鸣、一同生长,有着书承历史与未来的功效。
沈林先生
林荫宇女士的演讲主题是《戏剧是城市的襟怀格调》。有人说,剧院是城市的精神城堡,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看看它的剧院就知道了,而剧院是戏剧的载体,寄托了人们对于文化资源的渴望。戏剧这一文化资源彰显了城市的开放襟怀,为城市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经年累月上演的剧目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城市人的面貌,最终凝结为城市的气质和格调。同时,城市需要戏剧来提高艺术品味,戏剧营造的文化氛围是流动的,通过满足个体细致微妙的情感需求,去容纳每一颗城市人包罗万象的心,形成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内化为城市自身的格调与文化名片,这也是一座城市的核心文化竞争力。
林荫宇女士
肖复兴先生的演讲主题是《城市历史记忆和地理肌理对于当今现实的意义和作用》。加拿大地理学家鲍恩和西蒙斯在《城市体系》一书中曾说过:“任何一个城市的景观,都是这城市从有人定居时起到目前为止,所采取的无数决策和措施的反映。”从古至今,从近代到现代,是历史与地理共同织就了城市的面貌,以建筑为例,每一幢建筑身上都饱含着建设时的初心及后世改造的痕迹,它诉说着一个往事,印记着一个时代。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建筑随风而去,但也有的建筑顽强地保留到今天。如果说一张照片穿越时光后就具有时间的重量,那么一幢老建筑,特别是一幢质量上乘的历史建筑,走过长长的岁月后,其历史文献价值就不言而喻了,它们是历史留给后人的财富和遗产,弥足珍贵。
以上三位将目光投射到城市中文化载体的剧院建筑体之上和戏剧本身上,探讨了城市中建筑和戏剧文化,剧院和城市气质之间的关系,让人领略剧院与戏剧的美妙功能,提供城市气质培养的方法。
当代剧场的现实与挑战
第三组嘉宾有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副秘书长杨乾武先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中心理事长彭涛先生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东城区区委员会委员、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民营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白明先生。
彭涛先生的演讲主题是《戏剧节与城市文化》。彭涛先生参与了以嘉宾和观众的身份亲历了众多戏剧节,亦借此机会感受了戏剧节所在城市的文化风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几乎每个城市都办戏剧节,甚至一个城市办有多个戏剧节。戏剧节为城市文化品牌赋能,有的戏剧节已经成为城市乃至国家向世界展示本土文化的窗口,比如英国的爱丁堡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举办戏剧节不仅能给城市市民带来精神享受和情操陶冶,还能直接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乃至城市文化氛围形成互动,最终沉淀成为城市文化品牌形象。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