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古典学院以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等各单位协办的“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和希伯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宾州大学、三一学院、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济南大学、台湾中兴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碑林博物馆、中华书局等近二十家国内外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三十余名古代典籍研究学者参会。
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新书发布会暨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国学馆举行。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陈亚明,“大中华文库”工委会副主任、编委会副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张泽辉,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政策研究处处长张彤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合作处副处长钱风强,“大中华文库”工委会办公室主任张若楷,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晏子春秋》译者欧永福(Yoav Ariel),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以方院长郭志松(Asaf Goldschmidt),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吴洋、国学院副院长诸葛忆兵、文学院副院长徐建委等嘉宾出席活动。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主持。
贺耀敏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建校几十年来,已成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科高等教育的重镇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承担着实现确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学科体系的历史重任,也因此可以吸引欧永福这样优秀的汉学家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来出版他的译著。
新书发布仪式后,“对话古代中国——《晏子春秋》及新时期先秦诸子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学馆109召开。欧永福(Yoav Ariel)、蒲安迪(Andrew Plaks)、安乐哲(Roger Ames)三位著名汉学家为主讲嘉宾,从自己的学术专长出发与“古代中国”对话。
欧永福教授首先比较了巴赫和莫扎特的两个旋律迥异但结构相似的音乐作品,指出希伯来经典与中国古代经典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的相似主题,进而结合《晏子春秋》文本讨论孔子、孟子、晏子等先秦诸子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旋律,指出西方《等待戈多》和孔子“获麟绝笔”这两种对待未来的态度之差异,认为这样的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哲学的普遍性观念,抑制文化中心主义、危险的刻板印象和文化思想中的种族歧视。
蒲安迪教授则以《晏子春秋》文本为基础,重新评估晏子在先秦思想家中不容置疑的“子”的地位,针对晏子属儒家还是墨家这个自古以来争议不休的问题提出新的看法,并力图重建某种潜藏在《晏子春秋》繁杂故事里的前后一致的中国哲学立场。
安乐哲教授从翻译和阐释的角度出发,指出《论语》文本在中国历史中不断被重建、被后代赋予权威地位、被个体重新解读,也在这个过程中融合为一体。这个过程切合了《易经大传》中表明中国的过程宇宙论,显示了文本的独特性、互系性、时宜性和动态性。他以阅读《论语》的具体和持续过程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观点:孔子是一位过程哲学家。
在接下来的六场学术会议中,与会学者从哲学、史学、文学、文献学以及最新产生的计量文献学等各角度,研讨晏子的哲学思想、《晏子春秋》的成书问题与版本演进关系、《晏子春秋》与出土文献、《晏子春秋》与先秦历史和学术史、《晏子春秋》与犹太经典以及先秦诸子研究的新探索等相关问题。学者们各抒己见,阐述如何在充分利用新发现出土文献资料的同时重新考察传世文献资料,以及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如何更好进行中外文献的比较研究。检视《晏子春秋》这部先秦典籍的性质将有助于对我国早期经典文本形成过程的认识,而中外学者在此专门领域的深入交流,将会更有效地促进中国经典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本次会议是近年以来,围绕我国先秦经典《晏子春秋》举办的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也为中国古代经典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极佳的范本。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历史典籍,由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汉英对照版由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汉学家欧永福倾多年心血翻译而成。由于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出版价值,该书被列入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大中华文库》,这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色列分社的最新出版成果。在新书发布仪式上还展示了大中华文库和人大社以色列分社的其他出版成果,受到与会嘉宾的关注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