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老一辈革命家诗词中的精神财富

文章来源:固安信息港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2-02 16:21:15
“诗言志,歌咏言。”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书写的诗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诗词中展现出来的坚定的信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铸就了革命文化的底蕴,丰富了革命文化的内涵,是激励党和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不过是一个只有50多人的小党,但是经过90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有着8900多万党员、在全国范围内长期执政的大党,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信仰。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甚至死亡的威胁,无数革命者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信仰。夏明翰烈士在其就义前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面对敌人死亡的威胁,在狱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直言自己为信仰而死的坚定决心。
 
1964年8月,陈毅元帅已经63岁了,在生日当天他写下了一首抒怀诗,回顾总结自己参加革命以来的历程,最后用“马列最伟大,世界正归心”作为结句,来表明自己信仰、遵循马列主义的一生。还有罗荣桓元帅,1963年9月他因病再次住进了北京医院,本想写首诗留给自己的子女,但是已经力不从心,就口述了这首《告子女》:“我给你们留下的,只是党的事业,别的什么都没有。我的遗嘱是一句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不仅体现了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也体现了对信仰的坚定。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
 
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随时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在生死关头,他们留下了许多大义凛然、置生死于度外的诗句。
 
1922年3月,周恩来得知战友黄爱被敌人杀害,写下了《生别死离》的诗:“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寥寥数句,直接向人们提出了如何对待生与死的问题。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战友而作,但也表明了自己在生死面前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与其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还有许多革命烈士在狱中留下了就义诗,或者叫作绝命诗、绝笔诗。杨超写下了:“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王达强写下了:“一心只爱共产党,哪管他人道短长?我一歌兮歌声扬,碧血千秋叶芬芳。”邓雅声写下了:“平生从不受人怜,岂肯低头狱吏前!饮弹从容向天笑,永留浩气在人间!”罗亦农写下了:“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这些诗词真切地表达了老一辈革命者面对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价值取向,是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险阻,在这些困难险阻面前,老一辈革命家展现出了无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李大钊是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8年12月,那时候虽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但是在李大钊看来,共产主义将来一定会胜利,他写下了:“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充满着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1927年4月,李大钊不幸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被捕之后李大钊在狱中坚贞不屈,最后被处以绞刑。在绞刑架面前,李大钊做了最后一次演讲,宣扬共产主义必胜的真理,之后从容就义。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毛泽东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诗词,在这众多的诗词中,很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首就是作于1929年10月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抒发了毛泽东革命豪情万丈、革命前景万里的豪迈情感!还有作于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当时毛泽东已经72岁了,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丝毫不减。
 
勇于担当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面对困难险阻所展现出来为民请命、为民族牺牲的担当史。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
 
1925年深秋时节,毛泽东独自来到长沙的橘子洲头,面对苍茫大地、壮丽河山,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诗词展现了毛泽东那种除旧布新、主宰世界的满怀豪情。1936年2月,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雪》。在毛泽东看来,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已经成为过往烟云,真正决定和主宰中国命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词中充满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那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也跃然纸上。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开幕。如何使中国人民摆脱黑暗的命运,走向光明的命运,中共七大的召开实际上已经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陈毅参加了中共七大,在听了毛泽东所作的开幕词之后,写下了《七大开幕》一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全国人民翘首仰望延安,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的希望就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编辑:DEF168BBB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