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简称远景设计院)、四川旅游开发研究院、四川旅游学院联合承办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开发运营专题研讨会”在四川省黄龙溪镇黄龙大酒店成功举办。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教授——向玉成院长针对成都市特色小镇规划发展的现状、问题作出相关思考和分析。
2017年以来,成都市特色小镇类项目投资项目数量猛增,为更科学、更精准地进行投资促进工作,成都市投促委联合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对近期成都市特色小镇类项目投资促进工作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梳理,对投资促进工作实务进行了认真研究。
此次关于特色小镇研讨会上,向玉成院长为我们简述了成都市特色小镇规划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相关思考,大致内容如下:
成都市特色小镇类项目发展现状
按照《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关于特色小镇的布局安排,成都市总体形成“1+8+6+10+68”的五级城镇体系,其中明确定义的特色小镇68个(不含简阳;目前总体规划正在修编,初步规划将特色小镇增至74个,但数据还在调整未最终明确)。
我市特色小镇分类数量及占比图
成都市规划图
投资商投资意向情况及背景分析
我市文旅类项目投资情况图
(一)投资意向情况
一是投资商对特色小镇类项目投资意愿较高;
二是特色小镇类项目增速较快、增量占比高;
三是项目用地需求量突出且不断加大;
四是特色小镇类项目投资体量巨大。
(二)投资背景分析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给予特色小镇发展以大力度的资金、政策等支持。
成都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态势良好
成都历史悠久,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级天府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
房地产企业纷纷转型,寻求多元化发展,房地产开发商会从大城市转到特色小镇、小城镇,以寻求转型发展。
成都市发展特色小镇类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土地资源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
目前,拟落户我市的特色小镇类项目较已建成项目,规模更大,用地需求倍增。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在谈项目用地规模已达55890亩,该用地规模是已建成项目用地规模的19.6倍,建设用地需求过旺。特色小镇类项目主要使用经营性用地指标进行匹配,按市国土局公布的《成都市2017-2019年经营性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我市未来三年全市计划供应经营性建设用地仅49200亩,远低于目前项目用地需求。
(二)项目同质化风险较大
目前拟落户成都的文创旅游项目中特色小镇类项目占比已达67%。项目类型的单一及数量增多,都将拉高同质化风险。例如,目前成都市培育成熟的洛带古镇、街子古镇、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等特色小镇项目,已明显出现了建筑风格相似、业态相仿等问题。另外,在谈的新都恒大温泉小镇与彭州通济温泉小镇、花水湾特色小镇等项目,也存在明显功能重叠。此类项目同质化将导致吸引力降低、恶性竞争、资源挤占、特色弱化等诸多问题。
(三)成都IP的品牌价值尚未充分发挥
基于特色文化的发展才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市特色小镇类项目的培育和引进未能充分体现成都IP的品牌价值,主要表现为与外来文化嫁接和对自我文化认知缺乏。在特色小镇的打造上,跟风现象突显,真正形成当地特色IP的精品投资项目还比较欠缺。特色小镇类项目引进上,无论是强IP还是新IP项目考虑市场与文化接受度、成都元素的匹配与植入还不够。
(四)项目接待考察多,落地实施少
调研发现,有的地方开招商大会,会来很多家企业,但是真正投资落地很难,政务工作量太大,工作成本高,工作实效偏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跟不上,要补齐短板就要有较大投入,且开发成本很高,建设投入周期长、见效慢。表面看起来小城镇的土地、劳动力都很便宜,但是如果加上基础设施费用,成本就很高了。
(五)存在投机现象,评价机制亟待完善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让不少投资者抱有投机心态。在房价管控,土地管控和交易管控的“三把刀”下,最有投资价值的一、二线城市已没多少“油水”可捞,特色小镇类项目则成为投资的新渠道,也成为部分人的投机新目标。从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来看,旅游类小镇占有64个,占比超50%,远超高新技术产业小镇。
成都市特色小镇类项目投资促进工作建议
(一)聚焦产业发展
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防止内容重复、形态雷同、特色不鲜明和同质化竞争。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方向,着力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特色制造、现代农业、旅游休闲、智慧信息、历史经典等符合成都市产业导向的产业,每个细分产业原则上只培育一个特色小镇。
(二)科学编制规划
要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培育建设规划,明确建设周期内小镇重大项目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产业定位、文化传承、资源要素、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策划。要科学论证创建特色小镇规划,对产业内容、盈利模式和运营方案进行重点把关,防范“假小镇真地产”项目。建设选址既要符合城乡规划,又要合理控制特色小镇四至范围。
(三)建立筛选体系
制定成都市特色小镇类项目评价标准或细则(如《成都市特色小镇类项目初审考核评价体系》、《成都市特色小镇类项目年度动态考核指标体系》、《成都市特色小镇类项目考核验收指标体系》等),成立项目协同筛选评价领导小组,引入相关领域专家团队,建立专家库,按照“申报--部门初审--专家联审--领导小组审定--动态考核”择优筛选,实行宽进严定、动态淘汰的创建达标制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明确重点项目与非重点项目,有侧重地开展投资促进工作,降低政务成本,提高工作实效。
(四)完善运行机制
坚持政府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要有明确的建设主体,重点引入央企、国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为特色小镇类项目主要投资运营商,鼓励由特色产业内的骨干企业、创新创业载体平台或行业协会商会牵头,组建多元化、公司化的管理运营平台。政府做好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市场运行监管、文化内涵挖掘、生态环境保护、统计数据核报等工作。防止特色小镇类项目泛化、娱乐化、商业化、失去本真等现象发生。
(五)理清职责界限
目前,成都市特色小镇类项目“信息收集、对接产业规划要求、接待考察及商务谈判、签约落地”等全流程工作中部分界限划分不清晰,导致权责不明、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时有发生。建议由市投促委与市建委、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开展“重大项目投资计划评判、选址推荐”等前端工作,待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后,由市投促委协同相关区(市)县推动项目谈判与签约促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