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周华健在歌里自嘲,写一首皆大欢喜的歌是越来越难。如今看了不少审计说明和总结,越来越感觉到,想看一份观点明确、指向精准、逻辑清晰、说服力强的叙事段落(比如审计总结、审计说明等等),也是越来越难。bbb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大部分人在写类似文字时常常会犯下这样两个错误:
一是“脚踩西瓜皮,写到哪算哪”。叙事没有逻辑性,想到哪写哪。写东西有时候和建房子一样,做计划打地基一层层往上建,是需要有一个基础,一个顺序的。脚踩西瓜皮,通常是建到第二层,想起来地基可能不牢靠,又回去补一补。所以对于受众,逻辑是片段,不成体系,看得很累。
还有一个常犯的错误是在做原因归纳时,表达者常常会偷懒,采用了一些模糊笼统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策略。这一类人通常在生活里感性大过理性,就好像喜欢上一个他(她),但是却说不上来喜欢哪一点。好像歌里唱到的“你爱我哪一点你也说不出口(张震岳.爱的初体验)”。然而这种方式代入到工作中却是很受伤,工作中还是需要一个精准的指向和表达,就好像这样——“我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辛晓琪.味道)”——这就非常具体的多。
讲些实际点的。怎么样按议论文的讨论把审计说明审计总结这些写好。
论点怎么写?
和中学写过的大部分议论文一样,这一类公文表达都有自己的一个观点,或者说论点。论点的写作有两个要求,一是时间,二是力度。
时间上,这一类文字强调的是效率,即第一句话就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果前三句还没把想表达的论点明确提出,那整段文字就是失败。
第二点关于力度,力度是个什么概念呢?比如我们谈问题,如果能够一刀见血一击即中,瞬间抓住问题的要害,那这个就是有力度的。所以我以为,别人用三句话在表达的事情,你能用一句话表达清楚,同时不要再让别人有额外的追问。那就是有力度。
可以看下面几个描述,感受下力度的不同。
客户账簿中存在下列情况,但是已经认可和接受了有关审计调整:
·存在着折旧计算错误的情况。
·存在着机器设备少提折旧的情况。
·存在着由于财务系统中机器设备折旧年限设置错误导致的少提折旧的情形。
客户存在着折旧计算错误的情况——第一眼看到会想到什么,为什么算错?影响金额多少?错在哪里?错误的性质是什么(人工或是系统等)?对于阅读者来说,看到这样的信息,仿佛遭遇便秘一样的感受——很多信息都憋在后面,就是出不来。
存在着机器设备少提折旧的情况——这比前面更进了一步,至少多了两个信息,错误的范围(机器设备)和方向(少提折旧),但对于还需要更多信息的人而言,仍然不够。
存在着由于财务系统中机器设备折旧年限设置错误导致的少提折旧的情形——这包含的信息最全:范围(机器设备)、方向(少提折旧)、性质(系统性错误)、原因(折旧年限设置错误)。所以我想,这大概就是力度——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有用的信息——是最有用的,而不是最多的。多并不意味着有用,太多的冗余和额外信息反而会形成干扰,起到反效果。
这是一个需要训练的过程。大家可以不断地在审计说明的撰写中体验和练习,看能不能用最少的语言,归纳总结想表达的意思。
论据要客观
论据是支持论点的证据。对于论据而言,唯一的要求就是客观。信息的表达为什么经常引起误会,或者表达歧义,根源之一就在于论据没有到位,还停留在一种主观表达而非客观描述上。论据对于论点而言,就是木之根,水之源。又比如下面这两个对比:
根据我们的分析和测算,我们发现公司少提了机器设备的折旧。
根据我们从系统导出的固定资产清单,比对公司的会计政策,我们对折旧进行了重新计算,发现公司少提了机器设备的折旧。
“系统中导出的固定资产清单”、“公司的会计政策”,这些都是客观事实的存在,是不会有争议的,通过客观事实的限定,画地为牢,尽可能地减少分歧和争议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容易引起争议和分歧的问题上,更要以事实为出发点,步步为营,相互呼应,暗合兵法之道。
论证有逻辑
所谓逻辑,其实就是链接论据和论点的因果关系。论据是因,论点是果,要达到前因后果之间关系的严丝合缝,就需要把论据论点之间的条条关系梳理清楚,整理明白,再按一定的顺序陈述出来。像谢霆锋的“因为爱,所以爱”这样的逻辑关系肯定是不成立的,也是缺乏普遍说服力的。
整理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这个过程最少需要被分解为两步:一步加法,一步减法。
所谓加法,就是尽可能地去发掘信息,不断从各个角度去挖掘事物的信息。我们的思维就好像一张张的蜘蛛网,如果网眼织的太松了,很多信息就流失掉了;网眼足够细密,就能帮助我们筛选出足够多的信息。这就是做加法的过程,思维的网足够细密,也就能筛选出足够多的信息。
比如前面折旧计算错误。有关的信息和随之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包括:这是谁计算的(系统或人工)?有人对他复核吗?历史上有人对这个数据提出过疑问吗?过往的审计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少提折旧的范围包括哪些?影响金额大概有多少?这个错误是一次性的还是周期性的?在报表层面影响了哪几个科目?有没有其他衍生的影响?公司未来准备如何纠正?等等。
然而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信息会造成信息处理成本的增加,对逻辑顺序的梳理反而有反作用,容易造成脚踩西瓜皮,走到哪算哪的局面。这时候就需要理清思路,把不必要的信息剔除,做减法。
所谓的减法,就是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删除。如果你的主题是想描述这件事情是怎么形成的,那重点就是这件事情的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因为什么,所以什么,以及先怎么样,再怎么样。对于错误的性质、影响范围等等可以视情况从略。从略是一种聚焦的行为,这在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通过聚焦,专业人士需要引导非专业人士的注意力,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比如下面的几个问句,哪一个是聚焦式问答、用户最想要的答案?
一个公司的老板问你,为什么说这次租赁的会计准则变动对公司影响很大?
A答:这次租赁准则改变了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B答:对于长期经营租赁的承租方而言,租金将被一次性的计入负债。如果公司有较多的长期经营租赁,这会使得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很多,使得资产负债率下降;
C答:对于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不同获取资产方式的公司,将有利于提高报表的可比性。
ABC的说法都没错,A是这次变动的内容,B是对公司的影响,C是对行业或研究方的影响。从老板的角度,他可能最想看到的答案是B。其他信息甚至可能都不关心。
聚焦其实就是一种做减法的活动,把其他多余的信息减掉,剩下最核心最有用的。做减法的过程是提炼的过程,帮我们找到最关键的那一个点。不断做减法就是不断地精简,按照二八原则,20%的要点就已经包括了80%的内容。所以想要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务必要把这20%的要点首先精简出来。
信息的加法与减法,可以通过不断训练来强化。比如通过头脑风暴来强化加法:看到一个物品,强迫自己提出10个与他相关的问题;或者从10个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他。
比如看到篮子里的苹果,强迫自己的思维做加法:
1)它在果篮里;
2)红色的;
3)闻起来很香;
4)昨天这里还没有;
5)谁放的呢?
6)现在苹果市价大概多少?
7)是红富士还是其他的品种?
8)计划吃好晚饭吃掉它;
9)自己一个人吃还是和别人分享呢?
10)估计味道应该挺甜;
11)买的还是别人送的?
然后根据主题做减法:
若以追究原因为主题,筛选出来的关注点是:
4)昨天这里还没有
5)谁放的?
11)买的还是别人送的?
如果是吃掉它的主题,那关注点则是:
8)计划吃好晚饭吃掉它;
9)自己一个人吃还是和别人分享呢?
10)估计味道应该挺甜。
项目上也一样,围绕不同的题目,去做信息的展开与挖掘,做加法减法,你才会有合适的材料去论证和支持你的论点。
论点、论据、论证三位一体
把上面的几个要点整合起来。
论点要开篇名义,鲜明有力,第一句话务必旗帜鲜明,给后面的段落奠定基调。
论据是证据,力求客观可追溯、减少分歧。论证首先要有骨骼,然后有序;其次要有血肉、有信息,详略得当;这样才是一个到位的表达。
最后举个例子感受下这两段不同风格的描述:
A:客户存在着折旧计算不准的情况。根据客户的介绍,之前财务人员在录入固定资产卡片时候录错了,导致折旧少算。少算当期的折旧共计XXX元,我们建议调整涉及到的相关报表科目。
B:客户存在着固定资产-机器设备折旧计提不足的情况。根据客户财务经理的介绍,20X6年时,时任财务人员李某(已离职)在录入20X6年采购的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卡片时,错误的在系统中录入使用年限15年。我们检查了系统中的有关固定资产卡片亦证实了上述年限记录的错误。机器设备15年的预计可使用年限与企业正在执行的会计估计并不一致。这导致了系统在计算当期折旧少计提XX元,考虑到企业当期生产的产品已经全部对外实现销售,我们建议补提该部分的折旧,并直接计入当期主营业务成本。
TIPS
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越多越好。通常我们会用做减法的方式来进行提炼,比如一段话里提到了10个要点,假设把数量控制成3个点,删除其他7个。这能让你知道哪几个要点更为重要。
当不好把握逻辑顺序的时候,最简单就是按时间顺序,先怎么样,后怎么样。时间顺序是天然的顺序,也是最易于接受者理解的顺序。
写的多并不一定是好事,一是影响效率,二是多写多错,所以一定要提炼再提炼,精简再精简。
使用标准的专业词汇,不要自行发明创造一些词汇,也尽量避免使用口语词汇,这会降低阅读效果。
利用连接词强化逻辑顺序:
表示先后顺序: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表示因果:因为、所以、由于、考虑到……、鉴于……、
表示引用与连接:包括上述……等原因……,由于……的存在,在……的基础上、依据……的协议(规定)、并、同时、
表示总结:至此、综上
说明性的文字强调逻辑、思路和条理,淡化感情色彩,因此尽量少用“但是”、“尽管”、“虽然”等表示转折的词汇,这不利于阅读者理解。
作者简介
周垚
供职于天职国际上海分所
会计、审计行业从业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