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教育是:NNN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教我们怎么去完成一项工作,
今后的教育将是:
教我们每一个人如何使用机器人去完成更多项工作;
今天我们的教育
在教孩子们怎么解题
而未来的世界
只需要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
因为只要你能提出明确问题,
机器人就能帮你解决!
机器人理财师已经超越人类理财师,
机器人法官已经超越人类法官,
机器人医生已经超越人类医生,
机器人高考生已经可以超越考上清华北大的高材生,
下象棋、下围棋人类已经比不过机器人了,
就连德州扑克人类都玩不过机器人,难道你还感受不到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了吗?
人工智能的出现虽然会改变人类未来的工作形式,在未来的10年中,它们将抢占传统岗位中50%的工作。
这句话看似有些危言耸听,但其实不然。因为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受冲击最大的是我们人才培养所依托的教育行业。确切的说,就是我国固有的“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的培养是文明进步的源泉,若是我们所持有的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完全可以被不需要休息、不存在体力、心理、工作态度问题的机器人替代,那社会又能给这些人才预留多大的发展空间呢?
近日,小编在网络上深读了上海交通大学杨小康教授的《人工智能堵住了应试教育的华容道》,深受感触。他在文章中结合人工智能的热点和发展,深度研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应试教育”现状的影响。
“应试教育”的存在,是依据我国国情和人才选拔模式衍生出的,其特点就在于知识记忆和刷题训练,通过题海战术来“培养”和筛选人才。虽经经过了几次教育改革,但国家在教育的“题海战术”仍然是我国教育的主流手段,而且越演越烈。
在过去,学子们还能通过寒窗苦读换来“金榜题名”,但是与人工智能相比,人工智能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大数据训练”,在算力和大数据处理上,人工智能简直是“逆天”的存在,人类与之相比完全没有竞争力。
2017年高考,国家863“超脑计划”项目研制的AI-MATHS高考机器人参加了2017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情况下,AI-MATHS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10分钟交卷,分数达到105分。
根据“超脑计划”,我国的“高考机器人”计划在2020年综合科目考上北大、清华。“高考机器人”的出现预示着,我国被诟病多年的应试教育和高考人才遴选方式真正遇到了重大危机。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人工智能已经正在迅速取代众多的传统岗位,特别是流程化的工作岗位,人工智能比人类做得更加优秀。
在金融领域,高盛在纽约总部600名银行交易员变成2人,背后是自动交易程序在工作。
在财会领域,德勤推出了财务机器人,机械化、有规律可循的会计从业、会计电算化、凭证录入、数据统计分析等基础财务工作岗位很大程度上会被财务机器人替代。
在医疗领域,IBM沃森机器人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地医院的医疗助手,依据全球相关的病例大数据,它已经可以通过美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评定考试。
在新闻编辑领域,“今日头条”公司的编辑机器人已经能够自动写比较规范的新闻报道了,腾讯推出了梦幻写手,阿里与第一财经合作研发了DT稿王;8月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的25秒内,“中国地震台网”已经发布了由机器人自动编写的新闻消息。
在驾驶领域,谷歌无人驾驶已经累计行驶300万公里的行程。
在翻译领域,科大讯飞将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已经从60.2%提升至95%。
在客服领域,支付宝现在已经使用了智能客服,成功提升自助服务率至97%,同时提高满意度3个百分点。
在物流领域,物流领域开始广泛使用无人机、RFID技术进行盘点和物流信息的记录追踪。
就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来看,未来10年内现有的传统岗位中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也并非没有可能。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还让孩子陷入“应试教育”的漩涡,真的有必要吗?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在逐步冲击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人才培养和筛选模式,从人类的就业市场逼迫着“应试教育”转型发展,进而从各个环节挤压应试教育的空间。
只有在增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同时,对现行学科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作整体的变革,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应对人工智能对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结构形成的巨大冲击。只有走差异化、个性化的全面教育创新之路,发挥人性的特点优势,才能与智能化浪潮相向而行。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对智能时代的教育转型发展作前瞻性布局。
就我国目前现有的教育方式而言,孩子通过大量练习,比其他孩子勤奋一点,就能够在同类中胜出。但通过这种方式与人工智能相比,就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在智能时代,我们的学生不仅要与同学竞争,还要与新的智能物种竞争。
智能时代,我们最理想的愿景就是人工智能能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和谐共存,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前提是人类能够善用人工智能、充分发挥人类自身的特质。
培养孩子,一定要从小做起。虽然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思想还比较严重,但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引导,以及机器人、人工智能、编程等相关知识培训的机构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为了孩子不被人工智能所淘汰,借用李小康教授的话,我们都必须要:
1.在教导孩子识字、表达流畅的基础上,多穿插一些社会科学相关的知识,让孩子们能思考自身,了解社会。
2.在教导孩子数学基本运算规则定理的基础上,要引导孩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让孩子在具备“算”的技能的同事,具备“数”的逻辑。
3.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引导孩子学会从观察中提问,人工智能时代,“会提问”必定比“会解题”要重要。不仅懂得“解空间”层面的求解,更要懂得“问题空间”层面的求索。
4.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任何兴趣都应给予支持。兴趣是快乐的源泉,也是创新的源动力。孩子们的兴趣可能很广泛,有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不断鼓励孩子的兴趣,才使孩子找到真正的持久的兴趣,进而在未来快乐地生活并创新。
5.让孩子懂一点人工智能,具备与人工智能携手工作、共同创造的能力。然而毕竟不是人人都要成为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让教育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才可能不被人工智能堵住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