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左宗棠是否游说过洪秀全 ——野史杂俎之一 王开林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7-14 19:16:18
清咸丰二年(1852),左宗棠辅佐湖南巡抚张亮基、协助诸将士保卫长沙城,用雪狮子大炮轰毙了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这是长沙保卫战中一个著名的桥段。太平军从长沙撤围后,摧枯拉朽,短短几个月内就相继攻克了武昌、九江、徽州,占领了江宁(今南京),建立起王朝。十余年间,湖南省多个局部受到过太平军的袭扰,但全境始终未曾沦陷过,这在当年算得上一个很大的奇迹。应该说,身为兵马师爷,左宗棠竭忠尽智辅佐两任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前后长达八年,功不可没。
 
单凭常识判断,左宗棠会不会投靠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肯定不会啊!然而江湖上却流传着一个荒诞不经的传说:咸丰二年,左宗棠瞒着亲友,独自投奔太平军,向洪秀全献计献策,结果未获采纳,只好赶紧闪离。这个无根的传说居然被数位史学家认真对待,将它工工整整地写进通史,于是某些天真未凿的读者,相继“晕船晕车”,把它当作传奇脚本来看吧,却又疑真疑幻。
 
先看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的表述:“据比较可信的传说,当太平军围长沙时,左宗棠曾去见洪秀全,论攻守、建国的策略,劝放弃天主耶稣,专崇儒教,秀全不听,宗棠夜间逃走。”无独有偶,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亦坐实此事:“据传说,左宗棠初以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尝投太平军,劝勿倡上帝教,勿毁儒、释,以收人心。惟洪、杨以立国之源头及其基础乃在新教,不能自坏之,不听。左乃离去,卒为清廷效力。”二者的描述大同小异,唯枝叶疏密稍有差别。
 
日本历史学者稻叶君山编纂的《清朝全史》,下卷第六十三章亦持此说,并且考证出此说源于清末刊行之书《支那》。几位历史学者如此卖力,将杜撰、臆测之词写进通史,真令人忍俊不禁。既然左宗棠投奔太平军走漏了风声,清廷耳目众多,岂能长期充耳不闻?岂能始终不予追究?这个黑底谁能够洗得雪白?可是就连最敌视左宗棠的某些官场中人也对这个能闪瞎鹰眼的大把柄熟视无睹,可能吗?就算捕风捉影吧,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才行。
 
清史研究专家杨东梁撰文《左宗棠曾想投太平军吗》,从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生活环境不允许”,二是“主观动机不具备”,三是“时间安排不接轨”,四是“地点选择不相符”。最终,他以翔实可信的考证否定了这个荒诞不经的传说,并且推测道:“传言起于二十世纪初,是与当时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密切相关的。一些民主革命宣传家借助先贤威名,打着他们的旗号,以求达到动员民众反清的目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左宗棠投奔太平军的传言也就应运而生了。”我们阅读现代史学家编写的通史书,稍不留神,就会迷失方向,翻车掉沟里将成为大概率的“意内”事故。
 
历史事件小说化,历史人物漫画化,久已为读者喜闻乐见,有的编得穿帮,有的编得离谱,有的编得搞笑。现代集邮家赵世暹(字敦甫)有一则笔述就透着玩兴:“左宗棠有师,平日对宗棠甚器重。师殁,宗棠赴吊,问师母:‘师有无遗言?’师母曰:‘左某且造反,当与绝交。’时宗棠方与洪秀全通声气,闻之大哭,遂与洪断往来。”赵世暹的笔述仍是紧接着上面那个破绽百出的传说往下编造杜撰。“天、地、君、亲、师”谓之五尊,“师”排在末尾,如果左宗棠连圣君都敢反叛,还会在乎先师的遗言怎么个说法?逻辑上先就讲不通。
 
左宗棠素以智深勇沉著称。他会像个智商掉线的愣头青那样,没弄清楚事态情况,就冒着杀身灭族的风险去蹚浑水吗?他做出如此盲目险躁的大动作,简直令人难以想象。何况左公素以忠义著称,一生痛恨乱臣贼子,他崇仰的是林则徐那样光明俊伟的国士。范文澜、简又文等人以为在通史中添上反清的内容是高抬他,殊不知,此类笔墨恰恰是厚诬他。
 
严谨的学者往往会断言野史不可信、不可靠,殊不知,正史的疑点和漏洞同样不少。有时候,史学家失察于史料、失明于史识、失谐于史德,乃是被某些外因诱导所致,你若贸然选择轻信他们,含冤不白的死者就只能在地下踢烂棺材板了。左宗棠不喜欢文采斐然的“华士”,故意失实的文人又岂限于“华士”?跟风走的明眼人更有把握讲出斩钉截铁的瞎话。
 
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13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