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注定不属于所有人的美剧。555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西部题材,减弱了初始共鸣;
结构庞大,一集时长至少45分钟,最长的超过90分钟,几乎一部电影的体量,考验着耐性;
画风粗犷,主演们永远牛仔帽高筒靴,赶走了追求视觉冲击的颜值党。
留下来的人呢?
全是死忠。
三季豆瓣都没低过9分。
刚播出的第三季,Sir眼看分数从9.5分涨到9.6。
为什么?
外媒一个比喻尤其精准:
黄石是美国西部版的《教父》。
《教父》最经典的一幕是什么。
Sir首先记住的,是马龙·白兰度撸猫。
宠溺的抚摸,搭配温柔的奶叫,场面一度过于治愈。
但当镜头一转——
几句话,对方已经被眼前这个“教父”吓得直哆嗦,话都说不好。
这是《教父》的第一幕。
两分钟之内,把人物的严穆与怜悯立起来。
不动声色,不怒自威。
《黄石》也有类似一幕。
主角儿子被仇人射杀,葬礼后,他和剩下的儿女拥抱在一起。
似乎这家人还沉浸于悲伤。
然而女儿首先开口打破气氛:
告诉我,我们要跟谁开战?
主角想了想,把嘴凑到女儿耳边,却又马上收回来。
提高声量:
所有人。
怒火,早已在悲伤消散前抢跑了。
几乎不用任何剧情简介,你就能感受到这是个什么人,这是怎样的一家子。
这也是为什么剧集被冠以“教父”之名。
每一个人物,都锋利得像刀。
01
男人
故事源头是一块土地。
全美最大的私人农场,属于达顿家族的“黄石农场”。
有多大?
四百七十多万亩,约4300座故宫大小。
包含山川,河流,湖泊,草原……以及上面几乎所有的动植物。
全是属于主角约翰·达顿(凯文·科斯特纳饰)一个人的。
永久产权。
为此,他甚至买了架直升机,没事就巡视自己的领地。
但这块地,又不是他一个人的。
“黄石农场”位于美国蒙大拿州的西北部,是黄石国家公园和印第安人的保留地交界。
简单说,边境之地。
周边的人全盯着他,和他的地。
一边,地产开发商。
撺掇当地政府,借着城镇扩张的名头,要征地,拓展,搞酒店,旅游,度假村等等业务(嗯美国也有强拆)。
△已经毗邻农场边缘的高尔夫球场
一边,是隔壁的土著印第安人。
他们在自己的保留地上拥有自治权,不仅运行特定法律和配备自家警察,还能合法搞博彩业挣钱。
族中的新酋长把黄石农场,看成是保留地的扩张新方向。
这些人陆续给达顿使坏。
挑事,抓人,栽赃……一条龙服务。
约翰·达顿在老婆去世后,家里孩子又没一个让他省心。
长子李·达顿,脑袋不灵光。
一辈子在农场做活,也只会干农活,根本无法指望他。
次子杰米·达顿,哈佛大学毕业的家族律师,不婚主义者,也是老达顿眼中的娘炮,整天穿西装一点牛仔气质都没有,pass。
三子凯斯·达顿,海军陆战队退役,胆大手黑,本来是父亲最中意的接班人。
谁知……
过不了美人关。
为了一个印第安女孩,离开农场投靠“敌人”,宁愿去帮别人驯马也不愿回家,伤心。
女儿贝斯似乎是最靠谱的。
虽然喜欢跟所有看上的男人瞎搞,行事乖张出格,但在商场纵横捭阖,手腕心机都是一流。
可女儿真能在这片蛮荒之地生存下来吗?
达顿还在犹豫。
心累。
更难过的是,在敌人们发难的关头。
大儿子李,在冲突中被印第安人打死,老达顿自己也被查出可能患癌。
家族来到最危险的时候。
所以这是一部钉子户复仇记?
不。
回看达顿家族的衰亡,塞入了不少宏大的议题。
传统VS现代;
人情VS资本;
秩序VS法律;
……
这是一部人物史诗。
以一个人物作为切点,剖开一个时代的切口,露出文明的肌理,再借此深入人性的骨髓。
这类叙事有一个特点,塑造人物,善用“侧写”。
达顿表面落魄,却丝毫盖不住他隐藏的地位。
第一集开头有台词,听听什么叫霸气侧漏:
开发商想把达顿家族告上法庭,说他们霸着地养牛,阻碍了城镇发展。
法官听完直接驳回:
这个城镇就是达顿家建立的
还有什么话说?
尽管达顿在镜头里,就是养养牛,遛遛马。
可实际上,仔细分析他的势力……
四通八达。
跟蒙大拿州的女州长聊公事,人家临走前不忘妩媚地轻抚一下。
挑逗?
不,她就是达顿的情人。
此外,州长和州司法部长都曾是达顿一手提拔;共和党的议员大佬是他座上宾;只要他想,可以随时左右新任州检察官的人选任免……
权力向上伸,民心向下扎。
在普通人中极有威望。
长子遇害案中,一声招呼就能让案子的证人改口供。
在复仇案中,一封信,就能逼得地方治安官选边站队。
对外游刃有余,对内严加看管。
他不仅有畜牧协会的探员帮助搞事,还在自己的农场里豢养死士。
由出狱囚犯组成。
帮达顿杀人放火,保护农场,干见不得光的活。
△把尸体扒光吊在门口威胁敌人
达顿则承诺保护他们不受法律制裁。
家族中,但凡有敢背叛达顿家族的,他们会送他去上火车——
一路开到黑,送他回老家(在悬崖上枪杀)。
虽然海报上那句slogan翻译过来有点土:
My land,my rules(我的地盘听我的)。
在老约翰的操作下,达顿家族就像润滑油一样,渗进了当地国家机器和社会秩序的缝隙里。
只手遮天。
这就是黄石农场的达顿老爷。
表面憨厚仁慈,内里霸道总裁,明面积善成德,暗里冷血暴虐。
好?坏?
纯熟地游走于黑白之间,才是他迷人之处。
02
女人
整部剧的主线剧情,是达顿家族一次次力挽狂澜。
而支撑起这座将倾大厦的,是达顿家族的亲情纽带。
两个女人。
一个,女儿贝斯·达顿。
身材火辣,作风大胆,睡男人是家常便饭,睡完就扔更是家常便饭。
职场上,同样风格凶猛,成功管理着家族企业。
老教父子女中,最man,最能扛事的一位。
家里出事第一时间把她叫回家镇场子,找她当顾问。
贝斯身上,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力量,是整个达顿家族最后的底牌。
然而,贝斯却有着自己的问题。
她身上展现的纠结与复杂,可能有着大多数家庭的影子。
因为她的失误,造成母亲身亡,对此耿耿于怀。
而母亲生前对她的严厉管教,使她的性格发生了扭曲。
她有着整个家庭最不稳定的情绪,一言不合就容易炸毛。
她看似风骚放荡,又对情人真情真意。
对家族也很“神经”。
痛恨父亲的冷酷无情,又怜惜父亲多年的努力,一边帮家族出力。
另一边,不希望弟弟变得和父亲一样,暗地里给老达顿拆台。
她是整个家族内部的X因素。
一匹野马,没有缰绳。
第二个女人,则是弟弟凯斯的媳妇,莫妮卡,印第安人。
老达顿的心腹大患。
她受过高等教育,知性善良,对达顿家族的价值观嗤之以鼻。
选择留在印第安保留地当老师,过清贫生活,不愿接受老教父的馈赠。
连着她的丈夫,老达顿的儿子凯斯,也和达顿家族划清了界限。
直到。
达顿家族的事情波及到了自己的小家。
她的兄长被杀,丈夫凯斯被抓。
生活无以为续的时候。
她才意识到,家族对于家人庇佑的重要性。
之后儿子被绑架。
莫妮卡更是说出那句让她皈依家族的台词——
杀光他们。
如果说贝斯是达顿家族内部的核武器,有稳定军心与自爆的风险。
那么莫妮卡就是家族最后一块短板的粘合剂。
为了成就家族,两个女人都发生不同程度的黑化。
一个细节。
老教父一行人救回自家孙子之后。
作为儿媳妇的莫妮卡,第一次主动拥抱老教父。
没错,她“投诚”了。
以出卖自己曾经相信的价值为代价。
如果说《黄石》中的男人,代表人性的复杂。
《黄石》中的女儿,则体现着情感的无序。
两者混合,剧集终于展现出超越角色的广度。
03
是时候请出《黄石》背后的“主谋”。
导演+编剧,泰勒·谢里丹。
26岁以演员出道,四十岁转行编剧。
是生活所迫:
四十岁了,我连儿子的棒球比赛都去不了,就因为有个小广告还是什么要拍而走不开。
电影学院没上过,写作没训练过。
很快,他捣鼓出第一个电影剧本。
一年后,第二个电影剧本。
结果……
两个剧本,一稿直接过,迅速被搬上大银幕。
猜猜这两部片是啥?
一部叫《边境杀手》,一部叫《赴汤蹈火》。
前者烂番茄新鲜度94%,摘得美国编剧工会最佳原创剧本;后者入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烂番茄新鲜度98%。
还不过瘾。
马上又亲自导演自己的第三个剧本:《猎凶风河谷》。
笑纳一座戛纳“一种关注”大奖。
这也是他著名的“边境三部曲”。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泰勒15年演员经历打底先不说,剧本也是真拿时间耗出来的——
《猎凶风河谷》一共写了5年,其中光是跟印第安原住民老大哥采访唠嗑就用了3年(P.S.泰勒自己就出生于印第安保留地)。
他的亲身经历,也让自己对“边境情结”尤其敏感。
边境代表什么?
危险、纷争、混沌、撕裂……
《黄石》同样。
一部以还原真实为目的,却以不断颠覆你三观为结果的作品。
在这里,人情世故要远远超过法律的效力。
死了人,你第一时间想干什么?
报警。
他们是摇人。
因为他们早看穿了,警察处理案子,目的不是公平正义,只是想尽快摆平事端。
提起西部,你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法外之地。
的确。
达顿家族有私人护卫,畜牧协会有持枪探员,地方治安官可以调动当地警察,而印第安保留地,也有一套独立的武装力量。
甚至其他的土豪恶霸,也有民兵组织给他们做帮手。
全民持枪,全民掌权。
但这里也有它的另一面。
绝美的自然风光下,一个已经日渐落寞的行当,以及一群老牛仔们的浪漫生活。
片中给了很多对比。
现代化的小镇,牛仔的打扮与现代人格格不入。
房地产商的宴会上,高朋满座。
农产品拍卖会,则门可罗雀。
不断的翻转中,《黄石》营造出世界两个不同侧面的叠影。
牛仔精神是什么?
它可以是顽劣的坚守;
也可以是洒脱的浪漫。
Sir总说,好的作品从不负责解决问题,只负责提出问题。
归根结底。
《黄石》和《教父》,他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即——
当某一种价值占据主流和上风时,是否代表我们有踩死另一种价值的权力?
《教父》说的是家庭。
对家人的忠诚,是主流。
但反过来。
为了保护家人,杀人放火,官商勾结,灭人满门……
就对?
《黄石》也一样。
它讲的是秩序。
在遭受多元文化盛行和政治正确弹压的年代,这帮代表着美国精神的人,从不介意送所有敌人下地狱。
这也对?
《黄石》和《教父》比“好作品”,做了更多一点。
他们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成为有性格的好作品。
尽管这回答并不正确。
但他们还是要给捂住耳朵的人撂下一句:
老子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