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长征 > 正文

文化长征人物——牛人徐金富的“富昌”梦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9-13 18:34:49

在浩荡无垠的绿树花丛中,计算机正对每一畦 、每一株名贵的水果和花卉进行记录、扫描数据。十几个小股东运用林业、园艺、植保等专家在网上列出的“责任清单”,有条不絮地组织社员对植物生产进行科学配方和管理。“这样做,不仅能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更好地消除消费者对农药残存量的误解,而且也考量着现代农业产业者的科学素质。”负责田间管理的李润生说。
白露刚过,太阳的炙热,依然有些闷人。停放在淮滨县“富昌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大门前公路两旁的客货车早已在排成长龙。2000多亩生态园内,采摘的、收购的、观光的、学习的、取经的人群摩肩接踵。附近一家小卖店的生意异常火爆,店主宋同仁是该县芦集乡莲花村的农民,他说:“自从金富办起了开发公司,我这个小店可是星星跟着月亮走,沾了不少的光,这两年,每月少说也能挣它个三、五千文。”
右二为徐金富先生
老宋是莲花村的长者,对村中的所有情况,记忆犹新。据他说,公司董事长徐金富是属牛的,今年56岁,三代单传。在大集体时代,因农村的宗族势力,徐姓几口人家的日子要比普通人家的日子还难熬,特别是金富,经常受欺负,大概是14年初中毕业,就不上学了吧。
图为徐金富荣获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称号
老宋的话,应证了我们后来的采访:14年那年,为了挣 工分,徐金富开始为生产队放牛、看牛,之后又到郭集农场当护林员、机械手。或许是这样的磨砺,练就了他结实的身板,结交了淳朴、憨直、热心、团结、有爱的工友,让“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种子,撒播心底。
1979年,改革的春潮撞击着东方的地平线,一心梦想到“02”国有林场当护林员的徐金富,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只好卷起被褥加入“打工潮”。
在广东东莞,他干过建筑工、推过黄包车,勉强维持着一日三餐。
2008年,不甘于贫困的徐金富又干起收破烂,日复一日的走街串巷、吆喝,而利润非常可观。积攒了足够的资金,徐金富又在江苏苏州发展,随着财富的积累,责任和担当让这位在外务工、创业有成的党员不忘初心。
2009年的春节,徐金富携妻带子回到了30年前的芦集乡莲花村,发小的羡慕、村人的唏喧,曾经给他“小鞋穿”、或故意刁难过他的人,有的心惊胆寒。
村支书和村委会的一班“决策”者们,在一番礼节性和人际关系的应酬之后,和盘托出他们的想法:“金富呀,你有见识、有视野、会管理,过去所有的事,都过去了。现在村里就需要你这样的人,回来带着大伙拼一拼吧!”
当时的莲花村,与其村名极不匹配。麦稻两季,旱涝不保收,村中75%的劳动力,在外打工,大片良田在荒芜。土坯垒成的低矮草房散落在成片成片的杨树中,房前屋后的杂草与他离家时的记忆没有太多的异样。
“能把林场包给我吗?”一直想圆梦护林的徐金富至今放不下心中的那份结。
林场靠近公路,是集体的财产。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是知青点,土地到承包到户后,林场成为一块“烫手的山芋。”
村“两委”的领导不明白,承包林场对徐金富有什么好的,但对村委和村民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一是盘活了存量资产,二是激活了生产要素,三是把无人管理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而徐金富也有自己的精明想法,一是自己有护林看林的经验,二是随着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综合改革前景可观,三是利用基地,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走“科技+基地+组团+生产+市场”的创新之路。
这一年,他注册成立了“富昌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从省农科院、园林研究所、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聘请6名专家组成“智囊团”,用“拓荒年”的精神,扛起责任、放下名利、把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化创新发展融为一体,着力打造乡村经济、生态、环保、创新的升级版。
2003年,徐金富吸纳大王庄、王家空等附近6个村的147名农民“小股东”,以股权入股的方式。将公司建成集研发、生产、培育为一体的“航母”,引进美国大樱桃、蓝莓、草莓、葡萄等优质水果,建成1200亩名贵花木基地,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多人。通过互联网+,把公司变成“技术培训、科研示范、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美丽乡村建设、传统产业保护、劳务输出”等深度融合的创新基地,不仅助推“四个全面”,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留下心、扎下根、凝固神、创下业。
打造规模产业,提升农民创新水平,“富昌”梦圆出一个党员的追求、一幅现代农业的靓丽风景,一个返乡创业者的责任与担当。
FFF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FFF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编辑:DEF168BBB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