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美学大会——第三十一届中国书画艺术走向何方高峰论坛暨李潮洋书法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2月2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著名学者方舟先生在研讨会上做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无有’境界”的主题发言。
首届美学大会会场
尊敬的张胜利先生,各位领导,大家好!
今天是首届美学大会、第三十一届中国书画艺术走向何方高峰论坛暨李潮洋先生书法学术研讨会,在座的都是艺术大家,有很多高见,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谈点粗浅的认识。
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慨念的总和,对社会和谐,人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学更多地表现在书画艺术之中。探讨书画艺术之美,既是美学的主体,又延伸了美学的内涵,所以,组织美学和书画艺术复合式研讨,是顺理成章的。今天的会议同时研讨李潮洋先生的书法艺术。在这里,首先祝李潮洋先生的书法艺术更加完美!祝会议圆满成功!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从辉煌的历史中一路走来,成为灿烂的艺术宝库中最耀眼的一枝奇葩。张胜利先生立足于艺术的整体和前沿,提出中国书画艺术要走“尚势”、“尚趣”的道路。 “尚势”就是要崇尚气势,顺应时势;“尚趣”就是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意向,崇尚优雅的情趣,使书画艺术更具有趣味和魅力。“尚势”、“尚趣”这一观点的提出,为中国书画艺术指出了发展的方向,使当代书画艺术有了一个新的制高点,也使美学有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美从哪里来?美从现实生活中来。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要靠人们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去捕捉。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热爱生活,追求美。不热爱生活的人是发现不了美的。陈明老师画的大海很美,这源于他对大海的热爱,在这一基础上去发现美、表达美,这是一种心灵的抒发。同时,这里还有一个 “道”的问题。书画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中国书画艺术是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形成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历代书画大师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吸收了传统营养,在继承中发展,从而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现代书画艺术家们在传承历史的艺术成就的同时,突出了创新和突破,从而不断有优秀作品问世。张胜利先生提出书画艺术要“尚势”、 “尚趣”,也是强调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我认为书画艺术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要走好“三步曲”:第一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首先要看到现实生活原型中存在的美,认可前人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并把传统中美的东西继承下来, 发扬下去。然后突破原有形体性东西和固有观念,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追求创新,追求奇异美。但这不是最高境界,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还要在博采众长,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不光表现事物的外在形体,更注重揭示事物的本质精神和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返朴归真,进入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地步,迈向更高的境界。事实上,张胜利先生《德道经》的开篇语“道之玄,玄于无,无之妙,妙于有,”不仅是讲宇宙规则、天地大道,而且也很好地回答了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美学发展的“道”的问题。“道”是抽象的,因此是玄妙的,从“形”和“相”来讲,它包涵着 “无”的概念。进入“无”,原来的“相”没有了,也就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但这并不是空无一物、无所适从,而是在“无”中化“有”,于原有境界进入新的更深的层次。比如从书法来说,也就是要由“有体(学习借鉴名家之体,把功夫下在消化吸收艺术精华,打好传统艺术美的基础上)”到“无体(打破原有之体,追求自由创新)”,再到“有体(在‘尚势’、‘尚趣’这种高标准下形成新的独特之体,达到新的境界)”。当然这不是轻易能达到的境界。齐白石画虾,一直到了快七十岁才达到了出神入化、活灵活现、超凡脱俗、炉火纯青的地步。更多的人则或停留在机械地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看山是山,看该水是水”的阶段,或者走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就徬徨了,找不着“道”了,有的甚至因此也就搁笔不画了。张胜利主任“道之玄,玄于无,无之妙,妙于有,无有相存循于道”,“无有由道非由物”这些论述和观点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前进的规律就是 “由‘有’入‘无’,再由‘无’到‘有’”。这也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因此也是美学广泛适用的客观规律,也是书画艺术应当遵循的发展之“道”,同时我认为,我们甚至可以在这 “无”、“有”之道中,尝试找到书画艺术的评价标准,解决好书画艺术评审标准难以把握的问题。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