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禹州神垕镇素有“钧都”之美称,钧瓷以其变幻莫测的“窑变”名列宋朝五大官窑之首。钧瓷艺术历来为文人雅士所珍爱。钧瓷给了他们无穷的创作灵感,文人们则用生花妙笔,锦绣诗篇使钧瓷艺术得以升华。历史上留传下来不少赞颂钧瓷的佳作,在此不一一列举。然这些诗作者多非神垕人,与这些人相比,土生土长的神垕诗人张怀正所写诗歌则更具本土情怀。如张先生写的《神垕神》:“盘古开天镌古今,舜陶河滨神垕人。金火圣母铄金玉,伯灵陶朱铸钧魂。红男钧陶罗汉舞,绿女捏泥女娲神。琦石松风山环翠,人钧合一运乾坤。”此诗细说神垕渊源,穿插神话传说,生动凝炼地描绘了神垕男女共铸钧瓷艺术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天钧人合一的境界!又如《观音瓶》:“慈航善渡一颗心,宝瓶净水济世人。翠柳点处醒异梦,芙蓉花开又赏春。”诗作中将观音文化与钧瓷艺术巧妙嫁接,借“瓶”点化世人,普渡众生,让人们在品味钧瓷艺术的同时受到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再看《虎头瓶》:“大宋天子赐御宝,精忠报国日月昭。虎踞华堂驱鬼域,四海升平代天骄。”本诗既凸显了五虎上将精忠报国的热忱,又赋“虎头瓶”以驱鬼避邪、镇宅之宝之新意。北京大学研究员、中国艺术家联盟主席、著名艺术评论家张胜利先生见到张怀正创作的钧瓷诗歌后,深有感触地说:“神垕是钧瓷的根儿,神垕人张怀正的诗写出了钧瓷的魂,很有艺术感染力。他是钧瓷文化的使者!”
赵坤迎(左)与张怀正(右)在一起推敲诗词
张怀正先生将诗情与灵感结合,把神垕人对钧瓷艺术的热爱与痴迷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远在郏县的一位书法家则在不断探索书法与诗词结合之路,他就是郏县书画界名流赵坤迎。赵先生在长期的书法创作中对书法与诗词有不少的感悟。在他看来,诗词与书法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诗以书为内涵,书以诗为外观,只有诗书结合,相伴而行,相得益彰。纵观历史,许多大家既通书法又精诗词,当然,让诗歌与书法合二为一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之书法,乃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时至今日,不少人认为书法实用功能已经逐渐消亡,走向了纯艺术化的道路。此话正确与否有待存疑,但从侧面道出了书坛的一些现状:一些书法家仅以笔墨功夫取胜,缺乏古文学积淀。几千年来,书法这种形式承载着诗词(包括其他文学作品)一路高歌走来。现在,我们再去看各种层次的书画展:从形式上讲,确实进行了不少创新与改革,做到了与时俱进;但细观内容,多是古人的诗词,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书写古人诗词并非坏事,但在我看来,“笔墨当随时代”不仅仅指的是形式,也包括内容。历史上流传下的书法珍品无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兰亭序》如此,《祭侄稿》《寒食帖》亦如此。当代书法家若能赋书法以新意,将会让人耳目一新。在这方面,赵坤迎先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常用自己创作的诗歌作为书写内容,走出了一条不俗的新路!
张怀正(左)与赵坤迎(右)的杰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相见相识并成为知音。两人虽然相距甚远,但心灵相通。他俩在一起研究诗词书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张怀正先生总是将自己写好的钧瓷诗歌送赵坤迎先生,赵先生以这些诗歌作为内容创作书法作品,达到书法与诗词的完美结合。不,不仅仅是诗词与书法的完美结合,而且是钧瓷、诗词、书法三者的完美结合。他们用诗词与书法为钧瓷穿上“文化衫”,赋予了钧瓷艺术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们不愧是钧瓷文化的使者!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