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在菏泽南关小学附近的一座简陋庭院里,一群孩子正在一位书法教师的指导下,挥笔泼墨,小小的教室里墨香四溢。这位书法教师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毕红文。多年来,他在砚池里掀波起澜,墨浪翻飞,在书房里走笔行墨,纵情挥洒。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每一位中国孩子都能学习书法,传承国粹。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毕红文出生于东明县焦园乡毕桥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与书法结缘,实属偶然。1982年,刚上初一的毕红文看到表哥在临摹字帖,一个个干涩生硬的文字,从笔尖流淌出来,竟如汩汩流淌的清泉,别有韵味。十岁的毕红文,就这样生生的被书法吸住了魂魄,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下课了,别的同学出去玩,他却总想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试着写几笔;晚上,家人都已经睡了,自己还要伴着昏黄的灯在临帖上认真地练字。每天的静心追求和勤学苦练,让他少年时就显示出了在书法领域超出于平常人的天赋。由于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和对古人书法的刻苦钻研,其书法功底也日渐深厚。到了初中,毕红文的书法已被全县众多学校和社会人士所熟知,就连一些年长的书法家都难以置信,一个初中生的字迹,竟然有着如此生动的线条和娴熟的笔法。
醉心于书法艺术的毕红文,在1995年有幸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进修一年。开学的前一天晚上,班里的29名同学在宿舍里挥毫泼墨,试比高下。毕红文原想在同学面前表现一下,可是当他看到其他同学的字迹时,却没敢写。“当时觉得挺自卑的,没好意思写。”大学的几年里,毕红文跑遍了整个北京,每个景点,每处古迹,甚至大街小巷的每个招牌,他都不放过,尽收眼底。通常在这些地方一呆就是一整天,用心地观察,并查阅其历史文化背景,揣摩其思想内涵。凡是有字画牌匾的地方,其字迹和作者,他都如数家珍。 “看得多,看得透彻,思想才能开阔。”毕红文对记者说。
96年,毕红文从中央美术学院完成学业,返回故乡。而此时,他的草书在菏泽书法界已小有名气,不少人登门拜访,只为一睹风采。但是,在当时,毕红文为了养家糊口,开过画廊,办过广告公司……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他手里的画笔却始终没有因为金钱和名利而有半分搁置。“有时候,为了写一幅字,就把门市关了,埋头写字,为此得罪了不少顾客。”
2001年,毕红文正式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此时,他仅有31岁。对于一位书法家来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头衔无疑是光彩夺目的,这不只是对书法水准的认可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可是,对于毕红文来说,这样的荣耀不是荣光,而是责任。“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人家道,和写字无关和做人有关,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写什么样的字。”
熟悉毕红文的人都说,这不像个书法家,倒像是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在毕红文书法培训班里,一间简陋的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房间,便是毕红文的办公室兼书法室。尽管条件如此简陋,但并不影响他创作出气势磅礴的宏篇书法巨作。挥毫泼墨时,神完气足,笔力雄健,落笔果断,书写快疾。一张四尺大小的作品,仅几十秒即一挥而就。创作技巧之娴熟,运笔挥洒之自如,令观者叹服。
毕红文业从事书法教育多年,把自己所学无私传授青年一代书法爱好者,深受大家的爱戴。因为他是一位书法名师,学生很多,正如孔子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虽然这些毕红文很少提及,但记者了解到,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像李国良一样考入国内高等学府。而在2012年,我市《亿联时代奥城杯》书法大赛中,毕红文从学生中选送了11副作品,其中10副分别囊括一二三等奖。"书法是中国国粹,每一个国人都应该了解它、继承它,我总是感叹于自己力量的卑微,能做的太少,如果可以,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写书法,从其中悟得做人的道理。"
夕阳西下时,记者辞别离去,瘦弱的毕红文先生与我们挥手道别后,匆匆回到教室。夕阳的余晖打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这条艺术之路,毕红文将陪他们一起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