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不妨暂时告别城市的喧嚣,来到充满魅力的西翥街道,享受一场别具一格的“微度假”。
西翥街道依托便捷的区位、广阔的土地、广袤的森林、绿色的生态、丰富的文化,以现有旅游资源为基础,不断融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进行资源整合不断开辟旅游业发展空间,写好五篇文章发展城市短途游,推动大文旅深度融合基础更加扎实、产业更具活力、品牌更加响亮,以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
突出区位优势 文旅标识更鲜明
依托区位优势及本土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年均举行乡村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6次,促进“农文旅”融合;打造白泥塘、母格老村、界牌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标杆,营销造势常办常新辖区文化旅游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出了“梨花节”“樱花节”“采摘节”“丰收节”等节庆营销活动。
每年在陡普鲁白泥塘举办梨花节拉动游客欣赏千亩梨花盛景,2024年建成白泥塘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有效推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
依托辖区3月草莓,4月樱桃,5月杨梅、6月桑葚、蓝莓,7月桃子,8月梨等应季水果举办采摘节,9月举办丰收节,邀请媒体在线上直播,通过广泛的宣传推介,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采摘水果,提升知名度,打造“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的“乡村文化旅游节” 文旅标识。
推动文化“出圈” 文旅品牌大提升
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挖掘保护48个文物保护单位、9个市区级非遗传承人文化品牌价值。
支持沙朗文创园完善建立云南首家“活字印刷博物馆”,推动引入“帅小酱”白族酱菜、白族扎染、刺绣、白族“三道茶”、白族歌舞、昆明沙朗白族语言文化传习所、乡愁美术馆、记忆电影院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民族特色体验项目,授牌研学基地拉动游客体验传统文化,年均接待游客10万余人,解决当地就业48人。
推广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把厂口红军长征纪念碑、朵村红色小广场,界牌、瓦恭村史馆、沙朗活字印刷博物馆等点位串起来,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旅游线路,通过红色文化消费,激发市场活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2023年西翥大村被评为省级最美乡愁地。
扶持企业做强 文旅项目促发展
不断支持辖区文旅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打造振峰庄园为昆明首个以亲子农场、庄园、露营地、研学基地为主体,集吃住游购娱学为一体的田园微度假综合体;指导阿哩哩风情寨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让游客感受民族特色敬酒歌,品尝特色丛林美食风味,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支持孔雀湾引入100余只孔雀开展表演,有效打造特色农家旅游“世外桃源”,园内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孔雀翩翩起舞,构成了一幅动人画卷,让游客感受西翥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2023年西翥大村被评为省级金牌旅游村。
提升产业价值,文旅业态上档次
把农业基地变身休闲景区,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瓦恭、迤六两个社区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优势,种植高山樱桃800多亩,发展集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大村社区改变现有业态,拆除塑料大棚、苗圃等,种植水稻、小麦,恢复田园风光。利用田间地头农用房、民房、地埂等空间,引入新型项目运营思维,建设“水稻+”农旅融合项目,年营业额超过300余万元。
瓦恭社区积极探索高效生态的种植新路子,在上瓦恭、下瓦恭村,启动“稻花鱼”项目,将生态观光农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成功培育出农家乐7家,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促进了群众增收。
建设上线“漫游西翥”电子地图,运用航拍、VR、视频等现代技术搭建电子地图,宣推街道69个自然风光、人文资源、红色文化、重点文物、乡村旅游等资料禀赋。
在重点乡村旅游景区开设旅游专线,在其他村小组开设客运班车线路,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做好旅游服务窗口,完善智慧旅游服务,逐步在景区设置线上预约、免费wifi覆盖、景区安全保障智能监控、全景VR等基础设施管理,上线电子讲解、语音导览系统、4D多媒体室等,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高质量的体验和服务。
下步工作中,西翥街道将坚持守正创新,突显文旅共融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进一步助推“4+1”产业集群高速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
“旅游+研学”推动乡村旅游培育
在西翥辖区条件允许的旅游景点分别打造农耕实践基地。同时,依托现有资源在西翥温泉田庄梳理挖掘滇军台儿庄抗战、出国远征、抗美援朝的历史打造滇军爱国主义宣传阵地,在稻田咖啡打造气象昆虫研学基地,沙朗文创园打造非遗文化博物馆,厂口新民社区打造红军长征遗址研学基地,沙朗古驿道开展定向健身运动等建立各具特色的基地。联动区教育局发动中小学生到西翥开展种植蔬菜瓜果劳动实践,体验学习不同文化历史知识,推动流量经济高速发展,拉动当地农产品售卖等集体合作产业创新发展。
“资源+历史”突显历史品牌效应
西翥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了古镇、古道、古寺、古桥、古井、古洞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历史品牌,下步工作中,将进一步梳理西翥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旅游景点、民宿美食,组织人员撰写《西翥文脉》,利用西翥特有不可复制文化资源为街道旅游、产业、生态开拓宣传销售市场、提升品牌价值,把农耕文化品牌建设打造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网红+产业”促进本土人才培养
着力提升队伍素质,持续在“四力”上下功夫,在辖区旅游景点不间断持续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通过营销活动创新开展直播营销、视频营销、论坛营销等形式,逐步培养一批西翥较有知名度的本土网红。继而利用本土网红深入宣传农村各类优秀民间技艺资源、特色农村文化产品,投入到西翥农产品售卖、厂口工业园区推广、近郊旅游项目推介等重点产业项目宣传建设中,大力宣传推介,吸引游客顾客及投资者,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保护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推动西翥辖区农文旅融和发展。
“文化+惠民”厚植文旅产业根基
着力提升文化惠民实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文化馆、图书馆等开放度,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检查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开展文明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和志愿服务,坚持办好乡愁书院精神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好戏曲艺术进乡村、西翥好声音等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当地群众服务文旅产业能力水平,厚植文旅产业根基。
西翥街道推出创新举措,利用航拍、VR和视频技术打造“漫游西翥”线上电子地图,集中展示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博物馆及旅游景点,并精心策划系列精品旅游线路,为广大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邀请大家共度精彩假期。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