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丽水摄影节核心展区丽水摄影园区的16号馆旁边,有一棵树龄70年左右的桂花树,树冠葱郁、浓香馥郁。主办方因地制宜,在桂花树下设置了一个特别的摄影展览,将湖北摄影师詹文峰的作品集《桂花人家》布置在这里,摄影作品与桂花树有机结合,将成为本届摄影节一大网红打卡点。本期就来为您介绍优秀展览“桂花人家”。
《桂花人家》
学术主持丨鲍昆
策展人丨黎 明
摄影师丨詹文峰
摄影师简介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生于湖北江夏,现居住咸宁。20余年来以咸宁本土为题材,带着温度记录鄂南大地的人和事。作品《湖北崇阳提琴戏》(组照)获首届天津国际民俗摄影节“主题展大奖”;2023年,作品《桂花人家》(组照)获30届湖北省艺术摄影展铜奖;摄影作品先后参加过平遥摄影展、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大理国际摄影展、中国摄影艺术节展览,出版《乡音》—湖北崇阳民间提琴戏班影像(中国摄影出版社),作品被湖北省博物馆、咸宁市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
展览前言
见到詹文峰作品《乡情—桂花人家》,看到里面那些山民收获桂花的各种场面影像,一下子勾起了我对于“桂花”的回忆——
很小的时候,知道关于桂花的词汇是桂花糕,但那也只是听说,并未吃过,因为那时大家的生活都普遍拮据,桂花糕属于较为高级的食品,普通人家是无福消费享用的,所以于我来说,终归只是个念想罢了。真正接触桂花,则是在日子略微好转之后。是母亲在春节时要做传统食品“脂油包”,需要桂花调味,让我去买。这时我才真正看到了食品调料的“桂花”。它们装在瓶子里,开盖后一股浓浓的香甜味道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但颜色是暗黄色的,偷偷尝了一点,却是咸的,大惊。再想或许那是为了保存用盐渍吧,又释然。后来见到真的桂花,则是在成人以后工作出差到江南才见到。在江南的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如果赶上秋天的季节,这些城市的街头巷尾弥漫着幽幽的香气,让人流连不舍,那是桂花绽放了。只不过,城市里的桂花都不高,最高的也就是两人多高,很多都是栽种在花盆和花坛里,又给了人们一种观赏植物的感觉,以至于我对桂花的认识,也就局限在是城镇路边街头和人们居家庭院的观赏植物。再后来,在温州,见到三个女性拿了几把雨伞倒放在两人高的桂花树下,然后使劲地摇晃那树,小米粒般的桂花于是如小雨般急促地落下,雨伞瞬间就兜起了一片金黄。知道她们是回去做桂花酱,但却没问是如何去做。事后遗憾,倒是留下了桂花是这么采撷的印象。
看到詹文峰摄影的“桂花”,才知桂花并非是街头和庭院的装点之木,而是山中大树,高者竟达几丈余。它们长在崇山中,并赫然成林,那香气自然应是笼罩山谷,馥郁群山的。如果说,城市里的桂花,其姿其味有些许娇媚之气,但山里的桂花则似大山之神,巍然立地。詹文峰并非只要是表现桂花的植物属性气质,而是要表现依赖桂花生活的人们——即那些为社会提供公共食品辛勤采获桂花的劳动人们。只是,在他希望将自己的敬意形成一个感人的影像叙事之时,他注意到借用桂花这一元点话题的喻说意义。詹文峰首先拍摄了人们收采桂花的劳动场景,试图将采花人的劳动过程能够生动地向读者们呈现。他做得非常成功。詹文峰在摄影过程中,非常精彩地使用了丰富的摄影修辞手段——比如为表现场面灵活运用的大、小全景镜头,交代人与作物的空间关系和比例关系;为了突出劳动细节和桂花产品,利用特写镜头突出表现特征,甚至控制快门速度让其表现动感。詹文峰的桂花影像叙事——山、树、花、人完美地通过镜头和谐在一起。最精彩的是,詹文峰没忘了这种农事的根本,就是它的家庭生产性质。家庭在詹文峰的眼中,就像那参天的桂花树,主干、枝杈紧密团结,共同举起天空和自己的生活。詹文峰挑选了一些家庭,请他们站在他们劳动的对象桂花树前,拿着竹竿和兜布,并且摆上他们的收获。这些勤劳的人们面向镜头,脸上都是快乐与自信的笑容,显示人、树、花的共生关系。一切都是和谐的,甚至是美妙。这是詹文峰对自己的家乡咸宁和这片天地的桂花树以及乡亲们的礼赞。
关于桂花,古人咏叹之辞可谓多矣,但其咏意,则多是将花高悬虚置,借其怡情。桂花于是成了情趣和比拟自身人格之物与意象,失去了自然生命之间的直接关联性。詹文峰的“桂花人家”则将桂花归位于自然与人的生活逻辑,再从此升华为对人与劳动的咏叹,而且情感丰富饱满,是从桂花叙事表达史角度来看的新文本。詹文峰的贡献值得肯定。
——鲍昆
第一单元:记忆
第二单元:收获
第三单元:人家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