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浙江日报》发布了一则新闻,说的是省里召开了一场工作协调会。这场协调会规格很高,主持的是省委副书记,参会的有副省长,还有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如此多的领导出席,足见要协调的内容十分重要。而一次协调会的新闻稿登上《浙江日报》,也显示出省里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细看内容,领导们讨论的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农忙时节常见的秸秆焚烧。当下,这个事情为什么会如此受重视?烧秸秆为什么会需要这么多领导一起来协调?今天我们聊聊这个事。
一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部分的总称。
一般来说,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在收获籽实后,剩下的部分,都可以被称为秸秆。
丰收了以后,秸秆怎么处理?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农户们。很多人为了图省事,就在地头焚烧秸秆。
秸秆一烧,浑浊的烟雾会将天空遮盖得若隐若现,空气中还会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这明显不是什么好事。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焚烧秸秆时,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人吸入了这样的空气,轻则咳嗽、胸闷、流眼泪,重则容易生各类支气管疾病。
从安全的角度看,焚烧秸秆一般会在村庄附近的田里,很容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造成火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滚滚浓烟,还会降低附近公路、铁路的能见度,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在田里烧秸秆,会让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土壤肥力和保水性能下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对浙江来说,“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也的确有些违和。
一方面,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绿色早已成为“重要窗口”最靓丽的底色,美丽浙江的形象在全国、全世界都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千万工程”实施20年了,浙江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在全国都有口皆碑。
适逢秋收时节,行走在浙江的乡村,我们自己也时常能发现,土地上正烟雾缭绕。一些秸秆焚烧区域范围的PM2.5浓度小时值可以达到300微克/立方米,是全国整体PM2.5年均浓度的十倍还多。
这不仅大煞风景,严重危害群众健康,与浙江正在打造的生态文明高地、美丽中国省域先行地的定位也大不相符。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美丽浙江的形象,省里专门开会讨论秸秆焚烧治理也并不让人意外。
二
那么,秸秆治理有法可依吗?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在《刑法》《消防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都对焚烧秸秆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出了规定,比如《消防法》第64条就规定:焚烧秸秆引起火灾,以“过失引起火灾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在浙江,露天焚烧秸秆,同样是法律禁止的。
2003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2016、2020年两次修订的《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就明确,本省行政区域内禁止露天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在地方上,露天燃烧秸秆的法规同样存在。早在2016年,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嘉兴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条例》,这是省内首部针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地方性法规。
作为省内的农业生产大市,嘉兴拥有300余万亩的耕地,年产秸秆180多万吨。
这份地方性法规,对工作机制、政府扶持、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行政处罚的主体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比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秸秆露天禁烧的监督管理;农业经济主管部门负责秸秆综合利用及其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负责执法巡查和行政处罚工作。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学技术、公安、财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等有关部门也都有各自的职责。
尽管政策法规都有,但是到了实际的执行层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这些政策法规、奖惩机制,很多农民群众都不知道,那配合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的主动性就会大打折扣。
再比如,有的单位部门更愿意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跨部门的协同不怎么到位。部分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只管监控监测,农业农村部门只管综合利用,综合执法部门只管执法处罚……在执行法规条例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区县综合执法部门不愿管、乡镇街道综合执法人员不想管等情况。
想方设法解决好这些执行层面的问题,也是省里高规格对待秸秆焚烧这个事情的原因之一。
三
实际上,露天秸秆焚烧之所以屡禁不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成本。
对于农户来说,如果秸秆不烧掉而是选择回收,那么将会多出每吨300元左右的成本。
而如果不把秸秆处理干净,田间的病虫害会增多,同样需要增加农药的投入成本,保障下茬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所以说,治理秸秆焚烧是一个触及农民利益的复杂工程,“一禁了之”是行不通的。从工作协调会的新闻稿中看,浙江推进秸秆焚烧治理工作,讲究的是一个“疏堵结合”。
所谓“疏”,就是让秸秆有处可以去、让农民有利可图。
今年5月23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对做好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作了部署。重点任务部分中就提到,推进秸秆科学还田、推进秸秆离田利用。
通俗地说,就是想方设法,把秸秆利用起来。
就好比秸秆科学还田,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让秸秆能够增加土地的肥力。比如通过翻埋、碎混、堆沤腐熟等技术手段,把秸秆直接还回到农田土壤中;或者把秸秆转变为畜禽饲料,然后以有机肥的形式间接还回到农田土壤中。
秸秆离田应用的方式就更多了。除了做成肥料、饲料,还能够用来制作燃料、培育种植食用菌等等。
官方统计数据,浙江全省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95%以上。想要进一步提高这个比例,相关的政策,就得跟上。比如探索增加有关农机的购置补贴,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到位的种粮大户进行奖励,激励农户更主动地把秸秆“变废为宝”。
所谓“堵”,是对秸秆焚烧“露头就打”,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扑灭、第一时间惩处。
事实上,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公安、综合执法,在日常巡逻之余,都有类似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可以迅速发现、处置秸秆焚烧的情况。通过强化信息共享,适时联合行动,秸秆焚烧几乎“无所遁形”。
再加上,秸秆焚烧本就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违法焚烧一旦被发现,势必受到依法处理。
秸秆焚烧由来已久、长期存在,不仅是环保问题、农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治理问题。相信随着社会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秸秆秸秆能够“变废为宝”,有更好的归宿。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