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曾经的“世界蛙后”、杭州姑娘罗雪娟期待了整整8年——
9月8日上午9点24分,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正式启动。看着亚运火种点燃自己手中的火炬,她的脸上扬起微笑的弧度,喜悦的泪光却悄悄爬上了眼角。
作为杭州亚运会的重要见证者,2015年,罗雪娟作为杭州的申亚大使,在土库曼斯坦见证了杭州申亚成功的荣耀时刻。就在几天前,她又接到了担任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第一棒火炬手的邀请。
事实上,这并非她首次作为“第一棒”火炬手参与火炬传递。15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她就在雅典卫城作为“中国第一棒”接过刚刚成功采火的奥运火炬,那一刻全世界的目光都驻足在她的身上。
为何杭州亚运会第一棒火炬手是她?15年后再次站上火炬传递起点,她的心里又有何波澜?潮新闻记者独家专访罗雪娟,试图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来吧,浙江准备好了!”
几十米的火炬传递路,很短。
但罗雪娟想了很多。杭州亚运会筹办过程中的一帧帧节点画面一一闪过脑海,一晚上都没睡好。“心情很激动,八年前我们申亚成功,就是想邀请四方宾客都来看看、走走,今天终于成真了。”
相比15年前,坐在我们面前的罗雪娟多了一分沉静,不变的依然是爽朗的性格。
“其实我自己也是几天前才得知会成为第一棒火炬手,很惊喜。”罗雪娟说,因为是申亚大使,自己应该是参与杭州亚运会最多的运动员之一,几乎所有的重大节点她都在场见证。
杭州人 奥运冠军 申亚大使,这些“关键词”,在罗雪娟看来,都不是自己理所应当成为首棒火炬手的理由:“我只是感到荣幸,其实当站上起跑点的那刻,我代表的就不是自己,而是运动员群体,是1200多万的杭州人。”
她告诉潮新闻记者,从雅典到杭州,自己曾经历过多次火炬传递。但这一次因为在家乡执炬奔跑,尤为不同,“感觉更从容,也更享受”。
心态的转变,源自内心的成熟,更来自于她对家乡的信心。
“我们等这场盛会,已经等了太久。”她的语调突然有些提高,因为激动连嗓音都带上了些许哽咽,“一个综合性运动会是城市展示自己最好的机会。这些年来,浙江不管经济、文化、体育的发展都很迅速,这场亚运会正是让世界重新认识我们的最好机会。”
虽然这次是浙江第一次举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但罗雪娟却对家乡充满信心:“比如7日的火炬手培训会就是我多次火炬手经验里,最周到的一次培训会,各种细节都很到位。这说明浙江为亚运会的准备做得很充分,成竹在胸。”
“也许你会在亚运会上偶遇我”
如今的罗雪娟,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也计划着带孩子们来杭州看比赛:“也许,你也会在亚运会的观众席上遇到我。”
她的计划表里已经“瞄准”了不少项目:田径、高尔夫、电竞都在她的“抢票”清单里。“亚运会倒计时100天时,我曾去电竞场馆参观。这个项目有很多年轻人喜欢,我也想去感受一把这个亚运会新项目的魅力。”
当然,最放不下的,还是泳池。尽管已退役16年,她依然保持着经常游泳的习惯。两个孩子不到两个月就开始玩水游泳。“不是说一定要让他们成为谁的女儿,而是想培养她们的爱好和对健康的正确认知。”
除了孩子,罗雪娟也准备带父母去赛场体验一番。“5月份选拔赛时,爸爸妈妈去看了,都很开心,甚至感觉自己都变年轻了。以前我是选手,即便一家人在赛场里,也是他们看我比赛。如今亚运会来到家门口,终于可以陪着爸爸妈妈看比赛了。”
在罗雪娟看来,虽然已筹备8年,但亚运会为浙江体育翘起的支点,还只是一个开始。她用亚运场馆举例说,因为家附近有了亚运场馆,许多市民会因此多一些出去运动的动力,也会带着孩子去看看走走,“体育的种子会因此在更多人的心里扎根、发芽,这也许才是亚运会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
“未来想推动体育教育融合”
这几年,罗雪娟除了参加一些活动外,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低调的她,也被不少人牵挂着。
其实2018年后,罗雪娟一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体育教研部任教。因为有了两个孩子,她除了工作以外的重心更倾向于家庭。“从北京来杭州参与火炬传递的路上,我还收到了儿子班主任发来的一些任务,赶紧交代给了孩子爹。”
说到孩子,罗雪娟的眼角眉梢都是笑意。平时虽然长居北京,但有时间她就会带着孩子们回杭州,在西湖边坐船、喂鸽子。“可能我十几岁就经常外出训练、比赛,在杭州待的时间很少。自己工作、成家后,感觉对家乡的感情反而越来越深厚。”罗雪娟说,这些年深度参与杭州亚运会筹备,也给了她很多机会回杭州看看。
因为工作性质和孩子带来的思考,也推动着罗雪娟有了新的规划:对于青少年培养而言,如果能将体育和教育更深入融合,会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这是接下来几年,她希望专注探索和投入的领域。
曾经的奥运冠军罗雪娟,如今正用自己的努力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正如她手中挥动的火炬“薪火”,会让更多的梦想被点燃。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