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文化史再添“实锤” 史前人群用羽毛作装饰品】yyy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鸟类,它们也是现代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然而,相对哺乳动物而言,史前遗址出土的鸟类骨骼极为稀少。yyy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这或许与鸟类的骨骼相对纤薄、难以保存有关,也可能与鸟类的生理特征、生态习性乃至古人类狩猎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8月4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乐指出。
通过对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距今约1.07万年—1.02万年)出土的鸟类骨骼进行研究,张乐等人找到了史前古人类系统利用鸟类资源的证据,并首次在中国发现万年以前人类利用羽毛作为装饰品的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考古学与人类学科学》。
考古学家认为,最初鸟类并不是人类的猎捕对象,主要是因为鸟类会飞,猎捕难度高;同时,其营养物质含量相对较低。
直至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特定捕鸟工具、技能的出现,鸟类才开始逐渐成为史前人类的常规猎捕对象。
最近3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就与鸟类之间产生了极为密切的联系:除了捕食外,史前人群还将鸟类的羽毛和爪子制成装饰品,肢骨制成工具和乐器等。
然而,“这些考古发现都集中在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和西亚,在旧大陆的另一端——中国乃至东亚却鲜有鸟类与史前人类关系的研究报道。”张乐坦言。
依托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出土的414件鸟类骨骼,研究人员进行了埋藏学研究。他们发现,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的鸟类以环颈雉、石鸡和山鹑等鸡形目为主,鹰形目和鸮形目等肉食性鸟类次之。古人类在鸟类骨骼表面造成的切割、敲砸、烧烤与劈裂等痕迹,主要分布于鸡形目的多肉部位以及猛禽类前肢的肢端部分。
“这一现象表明,水洞沟史前人群捕获的鸡形目鸟类主要是为了食用,而捕获猛禽类则主要为了获取羽毛。”张乐表示。
同时,民族学研究显示,现代狩猎采集群体有以肉食性鸟类羽毛作为装饰品,以彰显其狩猎能力或社会地位的传统习俗。张乐认为,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的史前人群可能也以猛禽羽毛作为个人装饰,以吸引其他社会成员或群体的注目。
在张乐看来,这项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群与鸟类关系的探讨与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区域性案例,水洞沟先民以鸟类羽毛作为装饰品的科学发现则为“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又增加了新的研究视角与内涵。
【史前时期有哪些人种】
史前时代(Prehistoric Times),即有正式历史(文字)记载之前的社会,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时间从大约20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
而开启史前时代的,正是一部分南方古猿,它们学会了直立行走,会使用天然工具,且尝试离开森林,进入开阔地带生活,但与同时代凶猛的动物比起来,南方古猿的战斗力实在太弱,稍有不慎就沦为盘中餐,为了活下去,它们不得不组成一个集体,于是乎人类最早的集体合作产生。
在此后的上百万年里,人类开启了漫长的进化之路,经过世界各国科学家的考察发现,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地球上至少存在21个“人种”,如智人、海德堡人、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等等,那么为何最后只有智人活了下来?
2010年,首批5个人类基因组公布后,古DNA研究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短短5年后,哈佛大学实验室便发布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古人类全基因组,著名生物学家斯万特·帕博更是成功测序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幸存的“人种”弄清了已经灭绝“人种”的基因。
而且根据斯万特的报告显示,除非洲人以外,其他人类依然继承了尼安德特人1%~4%的基因,这就意味着,现代人的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结合,若是这样说,尼安德特人也不算完全灭绝。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尼安德特人曾与智人结合,那么最后为何还是走向了灭绝?
时间再次回到大约180万年前,现代人的祖先已经学会了直立行走,并且能够制作出相对复杂的工具,于是乎他们的双手变得愈发灵巧,脑容量也随之增大,根据资料显示,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从450毫升左右提升至750毫升,他们的队伍也变得愈发庞大起来,并继续进化,成为智人。
【史前人群居住在哪里】
据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是利用天然的岩洞作为居住之地,由此可见,岩洞是原始人居住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