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KKK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传统能源规划模式下,城市是主要的能源消费中心。而“双碳”时代,城市也将成为降低碳强度的主战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与高消耗高排放发展方式“脱钩”,财富增长与碳减排并行,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但各个城市,从资源禀赋到产业结构,情况大相径庭。如何结合城市产业特点,将减碳目标落到实处?要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绿色城市发展,进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城市现阶段又该如何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长期关注能源问题。今年,姜希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将继续聚焦智慧能源、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安全控制问题等提出建议。而对于城市降低碳排放,姜希猛则建议,各城市应建立能源管理平台,以区域性能源管理的理念,推动“双碳”目标落地。
梳理“耗能大户”,完善指标进行区域化管理
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对于落实“碳达峰十大行动”,姜希猛认为目前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就是对现有的高耗能产业进行梳理。
“比如说有色冶炼、化工这些高耗能的产业,其能耗数据必须要清晰地掌握”,姜希猛指出,因为相关产业的能耗可能是其他行业能耗的几十倍或者更多。对这些“耗能大户”进行严格把控,将是推动碳减排的一个有力措施。
其次,是根据现有产业特性,制定出各产业的节能评价标准。姜希猛表示,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完善,将有利于城市中的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细化落实,进行节能优化,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第三,他建议要用区域性能源管理的理念,对碳排放进行区域化管理。
“城市的碳排放,一是来自城市居民消费,另一个来自产业。未来,城市要精准把握工业碳排放状况,就需要建立能源管理平台,让企业的节能内容或是数据指标上传到市一级的管理平台上,对产业节能状况进行把握管理。”姜希猛表示。
在他看来,区域化管理有其必要性。
“城市是主要产生能耗的地方,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管理者和责任者。归根到底,从落实碳排放目标的可操作性上讲,需要对企业的生产排放指标进行考核,而这就要求城市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对于所辖管的企业进行数据上清晰的管理。”
积极布局绿色产业,跨城市“一体化”补齐产业链
除了对既有高能耗产业进行监控管理,积极布局绿色能源产业,也是姜希猛眼中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一个重点;同时,为了提升产业链布局的效率,跨城市一体化发展也将未来按区域补齐相关产业链,绕不开的一个命题。
川渝地区的光伏产业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共有23家各行各业的公司跨界进入光伏,投入资金总额近千亿元。许多“圈外”企业,比如比亚迪、吉利汽车等,也在积极布局光伏产业。“碳达峰”目标提出后,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拐点。
而姜希猛注意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叠加“双碳”背景下光伏产业的新机遇,其产业链的完善正“更加高效”。
他指出,一方面,“四川的地域特点是盆地,太阳光资源稍差,川南攀枝花凉山州、川西甘孜等地条件则较好。”在此之前情况下,他建议,在产业发展规划过程中,就根据各地特性提前进行一体化布局:在盆地等经济发达区域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等,在太阳能条件较好的川西川南等区域建光伏电站。
这将更有利于整个地区绿色产业的协调发展,也能带动更多地市州经济进步。
另一方面,过去四川以多晶硅等原料生产为主的企业相对比较多,生产规模比较大;但后端如电池片组件等,相对来说就较少——这会影响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增加运输成本等。
如今,在拥有更好产业基础、人才优势的重庆和成都等城市之外,眉山、乐山等地也开始布局太阳能电池等产业。“跨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将助力整个产业链的补齐和完善。”姜希猛说。
根据最新消息,2021年12月,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已明确提出,将推动成(都)乐(山)眉(山)晶硅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
金融税收政策“双管齐下”,对企业支持“实实在在”
实际上,作为产业的“细胞”,此前新能源企业的发展面临不少困境。
“国内新能源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型科技民营企业,融资存在很多困难。这些企业因技术不成熟,前景不明,规模小而很难拿到银行贷款。”正因如此,去年姜希猛曾建议以市场化手段解决新能源企业融资难题。
而姜希猛接受记者采访时最新表示,“我们可以注意到,国家和地方正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并出台了许多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于一些具有环保性质或新能源性质的产业,相关企业融资利率就会低一些。”他认为,这些政策将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减税降费对于相关企业的助力也使姜希猛印象深刻。
他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增加技术含量,从“制造”到“智造”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情况下,利润投入研发必不可少。“如今,对于大批中小企业相关需求,税务部门出台了专门政策,如研发费用相关的税返还给企业,则无疑将大大助力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
以四川乐山为例,当地已明确把晶硅光伏产业作为“头号工程”,全力打造“千亿光伏产业集群”,建设“中国绿色硅谷”。目前,乐山已经逐渐构建起“硅料—切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光伏全产业链。
此前,当地税务部门专门出台“支持中国绿色硅谷发展十二条措施”,为“绿色硅谷”护航。
在姜希猛看来,“支持中国绿色硅谷发展十二条措施”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精确执法四个方面发力,涉及提供专属服务、贯彻落实政策、税费分歧调节、涉税风险体检等具体举措,对企业的支持“实实在在不走过场”。
数据显示,2021年乐山辖区内的晶硅光伏企业,享受税费减免已超8亿元,其中西部大开发减免企业所得税额高达5亿元。“这些精准的税收政策和服务让企业很有获得感,在可预见的未来,乐山必将成为越来越多光伏企业布局的新地标。”姜希猛如此说。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