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Oculus工作室主管杰森·鲁宾致信脸书董事会成员、硅谷潮流“造雨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提出:“打破消费者对VR无感的正确方法,是满足他们对社交媒体的终极需求:元宇宙(THE METAVERSE)”。888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历经3年观察、评估、蓄力,扎克伯格将脸书更名Meta的“大动作”,成功掀起了全球性的虚拟现实技术商业化热潮。
也是在2021年,全球VR终端出货量迈过了一千万台大关,有心的读者,不难留意到去年以来国内各大城市商圈,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沉浸式模拟游戏馆。
Oculus母公司Meta,也已悄然成为VR终端设备市场份额最大的“头号玩家”,随着今年Meta Quest后续产品和市场疯传的苹果VR设备发布,这一市场体量及应用生态,势必将继续维持爆发势头。
不过置于元宇宙景观中,对照杰森·鲁宾的原初构想,即“我可能一天登录很多次脸书,但我会住在元宇宙,工作在元宇宙”,不难看出,VR设备较大的体积重量,以及视线与外部物理环境的隔绝,使其注定难以成为新一代人机交互的“终极答案”,在VR产品完成市场教育后,使人眼同时能看到透射环境光与虚拟图像的AR(增强现实)设备,或许将是更具商业前景的技术方案。
注意到这一前景的资本,已经将去年AR产业链投融资推升至空前热度。
2022年,“资本寒冬”里的这把火依然旺盛。
1月下旬,谷歌重新杀回AR赛道的消息引发业内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已成立代号Project Iris的AR终端产品团队,直接向CEO皮查伊汇报,足见其重要性之高。
在AR产业链上,光学模组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根据业内人士介绍,光机、镜片组成的显示模组,在AR设备总成本中往往占到50%乃至更高比重,AR产业不长的发展史,也几乎可以被视为显示模组技术探索的断代史。
AR光学产品难点何在?全球与国内产业发育有何异同?中国企业有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性?AR终端是否已跨过大规模应用的临界点?围绕这些问题,观察者网邀请到该领域国内头部企业—灵犀微光创始人&CEO郑昱分享了他的观点。
体全息,中国AR产业弯道超车的突破口
正如上文所述,谷歌已经不是第一次做AR产品,AR发展早期最有名的“小白鼠”,莫过于采用棱镜原理显示模组的Google Glass,尽管上市前红极一时,但很快就因成像质量的硬伤退出消费市场,生命周期之短,即便在素来以“情怀”著称的谷歌产品线中,也很难躲过“失败”的评价。
2015年微软HoloLens的推出,打破了AR产业萌芽期技术僵局,堪称第一款实现有意义商业应用的AR产品,其成功除了得益于微软应用生态和商业资源支撑,还有赖微软从诺基亚方面获得的衍射光波导显示技术专利。
顾名思义,光波导可以理解为“对光波的导向”,早已在光纤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波导通道光路设计较大的自由度,使显示光机布置的约束也可以明显放宽,有利于优化头戴设备的人机工效和外观设计。
根据光线耦入耦出波导介质的原理不同,AR领域内的光波导目前存在几何阵列、浮雕光栅、体全息三大主要技术阵营,微软HoloLens采用的就是浮雕光栅产品,“大厂”的示范效应,也使浮雕光栅路线在海外格外热门。
对于浮雕光栅产品,常见的诟病在于其极低的光效,即光机投影到进入人眼,往往只能保留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的能量,因此需要光机模块达到百万级尼特的亮度,功耗难以权衡。
在郑昱看来,浮雕光栅还有一个产品体验的硬伤,即正面的漏光问题,站在AR眼镜佩戴者对面,可以看到对方正在观看的内容,这在B端场景下可以容忍,但在隐私性极为敏感的C端市场,足以成为一个大规模商用的致命伤。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AR上游器件的头部厂商之一,灵犀微光方面对于产业格局有比较明确的判断,郑昱告诉笔者,浮雕光栅配套产业链高度集中于欧美,特别是欧洲地区,这与其技术上和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继承性不无关系,国内在该路线上总体发展较为滞后,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方案设计、样片制备的层面,量产良率差距较大,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工艺积累,设备上同样主要依靠进口。
相比之下,几何光波导与体全息光波导,是国内产业界更适合发力的方向。
几何阵列光波导涉及到大量超小型棱镜的切割、堆叠、抛光、镀膜,依托中国光学冷加工雄厚的产业基础,研发与生产要素的集聚,使国内企业推进几何光波导技术路线,较Lumus等海外对标企业“单打独斗”更为有利。
(灵犀微光的二维扩瞳几何阵列镜片)
至于体全息技术路线,大体原理是通过激光束调制,对银盐等感光材料曝光,在不改变平面微观形貌的情况下,通过材料折射率的改变实现光波导,其制备理论上远较其他两条路线为简易。
郑昱认为,成本低、效果好(相较于浮雕光栅),使体全息很可能将成为3到5年后,AR大规模进入消费市场的主流光学解决方案,据其透露,苹果、Meta、Snap等海外巨头C端AR技术上的收购布局,同样偏重于体全息这一技术路线。
不过他也坦言,体全息当前的量产仍然“不是很成熟”,细微的材料成分、状态差异,生产环境温湿度变化,都会带来产品光波导质量的波动,形成鬼影等成像质量问题,即便全球代表性企业,美国的Digilens,也远未建立起技术和商业路径上的垄断性壁垒。
在郑昱看来,体全息光波导当前产业格局的“混沌”状态,是挑战,同样也是中国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