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6日,对于济南市高新区汉峪小学和校长马红梅来说,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从这天起,马红梅放弃了工作18年的省直编制,从山东师大附小,来到了济南高新区这所正面临社会信任危机的新建学校。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家长对这所新建学校从不满、质疑、观望到趋之若鹜并有了“十二分的满意”,马红梅和她的团队仅仅用了两年时间。aaa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娃娃脸校长,说起话来也是柔声慢语、浅笑弯弯的样子,却深藏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亲眼见证了汉峪小学在两年间“拔节生长”的历程,学校家委会主任这样形容马红梅。
这位“娃娃脸校长”究竟靠什么“征服”了这里的家长?两年间,汉峪小学何以从蹒跚起步迅速走向卓然而立?
采访中,在几组镜头定格的瞬间,记者也似乎寻到了其中奥秘……
图片
“应需而生”的“六维”评价
2018年9月,汉峪小学的诞生,正值济南高新区教育的转型期——全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KPI考核机制的试行期。办学第一年,却因为诸多原因,结果差强人意,学生流失严重。
第二年8月底,在雅居园小学任校长已有5年,正干的风生水起的马红梅没有想到,一个全新的使命正在等待着她——接手汉峪小学,同时兼管相隔有20公里的劝学里小学。
“本以为来接管一所新学校,就是踏上一个新起点而已,但真正来到这里才发现,原来迎接自己的是一大堆问题。”说起两年前初来汉峪小学时的情景,马红梅依然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说真的,与雅居园小学相比各方面都落差太大,所以真有点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好在,这一年汉峪小学也正式成了山师基础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马红梅说,学校身份的变更让她即欣喜,又担忧——面对这所刚满一岁就遭遇信任危机的新学校,能否快速扭转局面?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山大”。
的确,与雅居园小学良好的师资和生源相比,汉峪小学抛给马红梅的,的确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首先是师资方面,汉峪小学教师中坚力量严重不足。平均年龄不足30岁,工作1-3年内教师占比70%,普遍缺乏经验,成长需要时间和过程,课堂教学能力、学校课程研发能力亟待提升。
其次,从生源上看,学生群体呈现出差异化、复杂化等特征。三分之二的学生家长为农村回迁无业或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理念认知和实践层面的差异化是推行学校办学理念要解决的第一障碍。经调研,仅一年级224名新生就来自20所幼儿园。
面对如此现状,马红梅深感需要做的,需要改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从何入手,才能在一团乱麻中找到“毛线头”,然后一点点“抻”出一个新局面?
焦虑之中,她想到了评价这一“杠杆”——5年的校长经历,让她深谙评价之重:评价决定导向,评价决定结果。评价,可以倒逼一切重来。
于是,她召集全体教师,首先对生源进行了分析:生长于城乡结合部的大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管理、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于是,经反复讨论、求证后,结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最终确定了“六维”评价体系:即从“礼仪、学习、劳动、卫生、运动、安全”六个维度评价入手,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层面对学生进行完整教育。
为什么要制定如此“六维”?
马红梅认为,这六个维度虽然与那些“高大上”的理论相比,未免显得太过于“平常”,但却无不是来自她20年来深入于儿童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所以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贴近学生,便于操作,易于落地。
以“六维”评价为标准,每个年级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分别细化出阶段性发展目标,规划不同的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螺旋上升。
为了对学生的“六维”发展进行过程性记录,对应“六维”评价标准,设计了“六维”评价卡。每个维度从“种子卡”,到“幼苗卡”,再到“大树奖章”,实现分层递进。通过评价卡的累积和升级,让学生体验到进步的成就感。
“以‘安全’维度的评价为例,当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自我保护以及不妨碍和伤害他人的意识,并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与策略之后,原来课间学生在走廊上相互推搡的现象就越来越少了。”副校长崔心梅告诉记者。
后来,一向高度关注学生感受和体验的马红梅,又打开了“新脑洞:在“六维”评价卡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师生征集设计了学校VI“峪小优”形象——最后,一个身体圆圆、笑容可掬、可可爱爱的“峪小优”诞生了。其“张开手臂、拥抱一切”的姿态,代表着阳光向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随后,学校由“峪小优”形象衍生出了学校系列文创产品。学期末,学生可以拿着集满“大树奖章”的“峪优支票”,到“峪优之家”兑换自己心仪的文创产品。
从关键环节切入的改革,带给马红梅的是看得见的惊喜。“六维评价”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比马红梅预想的还要快。不到一年,家长们便发现,一种全新的、勃然生长的气象,正在推动着汉峪小学,推动着孩子们,一点一点地向前走去。
尤其让马红梅倍受鼓舞的是,2020年招生,汉峪小学回流的学生就达到了百分百。
“童蒙课程”,用美好去打动孩子
2001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的马红梅,在山师大集团总校长苗禾鸣提出的“多地域、多校区、多学段、多岗位、多学科”的“五多”人才培养模式下,获益良多。从教20年的她,阅历已非常丰富:从山师附小、山师大泰安卓雅幼儿园、山东师大附小雅居园校区再到汉峪小学,她先后担任过语文教师、班主任、级部主任、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等多个岗位。
期间,在泰安卓雅幼儿园跨越学段任园长的一年,让马红梅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为什么会不适应小学生活,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马红梅认为,刚从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的孩子,正处于从认知学习、游戏体验为主的非正规教育过渡到正规的学科教育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出现不适应完全不同的陌生教学环境情况,也是儿童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而现行的一年级教材,缺乏让学生心理“软着陆”的内容,而教师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也就无从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帮助。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2019年9月,马红梅在推行“六维”评价的同时,也在课程设计上下足了功夫。“童蒙课程”的诞生,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童蒙课程,即在新生开学第一周内不讲授学科要求的课本知识,而是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用适合儿童年龄的诗歌童谣、经典绘本、趣味游戏等来缓解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恐慌心理,指导他们完成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他们学会基本的学校常规等规则教育,为后续的正式学习做好铺垫。
“从2019年的童蒙课程1.0版,到今年的童蒙课程3.0版,童蒙课程已经3周岁了。经过三年的努力,课程逐渐优化,体系逐渐完备,也更有利于幼小衔接。”马红梅开心地告诉记者。
童蒙课程1.0,“以课程之名,陪你上一年级”基于学校五大主题(“亲亲我的校园”“拥抱我的伙伴”“好习惯伴成长”“get新的学习技能”“我爱一年级”),数学课程分别设计了“校园对对碰”“最强大脑”“数的诞生”“折纸的几何”“影子游戏”5项内容。
随后,马红梅组织教师将五项学习内容进行复盘反思,发现有两大好处——
一是通过绘本、游戏、活动等形式与学生见面,不仅有效缓解学生的入学焦虑,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好玩,而且都很喜欢数学。
二是通过各种形象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很好。比如,借助古代人石子计数的方法,孩子们形象、深刻的理解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但与此同时,她也发现课程的设计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基于数学学科学习的内容太多、太散,不够整合;在使用绘本时,对学情掌握不精准,知识讲解有时太深奥,有时过于浅显;每一节课的目标很清晰,但是没有站到整个数学启蒙课程的高度去思考入学适应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主线不明确。
找到症结,边实践边改进和完善之后的3.0版童蒙课程,如今包含了以下几个板块——
校园文化课程:认识峪优之家。首先是由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校园美景,熟悉校园环境。然后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读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与故事中的小阿力一起,走过面对上学的紧张无助到爱上新校园的心路历程。“小阿力的心情起伏让孩子们感同身受——从此,找到了家的感觉。”数学教师冯旭洲说。
温馨交往课程:建立朋友之谊。开学第二天,童蒙交往课程正式开启。老师们通过分享《吉姆的小狗》绘本故事,让初入小学的小萌新们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并在教师设计的情景模拟中体验安慰、帮助小伙伴的快乐,通过互送礼物、分享幸福,逐渐消除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走廊文化课程:开启“峪优智慧”。走廊就像一扇窗子,让课堂之外的空间同样具有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此,一年级团队实施开展了走廊文化课程。从“峪优”少年养成攻略的学习、新生交往的三种好方法,到班级文化展板的欣赏,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好朋友“峪小优”,也对争做一名优秀的峪优少年充满了向往。“这样的走廊课程,可以让孩子们真正把‘峪优’精神烙在心里,爱上这个初见面的校园。”
多彩礼仪课程:赋能礼仪规则。即通过视频展示、具身实践等方法,引导地掌握了眼操、路队、午餐等礼仪。从每一小步,每一个细节入手,引导学生不断尝试和练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童蒙游戏课程:筑梦快乐成长。无游戏不童年。为让孩子们在入学课程中有更多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操作,汉峪的教师们开发了“萝卜蹲”“唱歌说名”“精彩陶泥”等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游戏。
“如果孩子入学第一天、第一周接收的都是美好,都是温馨,都是快乐,他们又怎会不喜欢学校呢?”说到这里,马红梅圆圆亮亮的眼睛里更多了几分柔情:“学校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用美好打动孩子。”
家校共育,从扩大“家长朋友圈”开始
在雅居园小学担任“大家长”的5年,马红梅一直很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因为她明白,教育不能靠单打独斗,争取家长的力量至关重要。
然而,初到汉峪小学开的第一次家长会,马红梅就懵了:300多个家长,缺席、迟到、早退的难以计数不说,蹚着拖鞋的、抽着烟的、穿着挂带背心的,竟然大有人在。
“要知道,这样的现象,在雅居园是从来没有过的。”在震惊和生气之余,马红梅意识到,学校要想发展,教育要想改观,学生要想改变,就必须让汉峪的家长们也加入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改变的“同盟军”,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破题之笔”。
于是,马红梅果断决定,先建家长学校。首先,从打开学校的大门,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了解教师开始。
随着家校共育大幕的拉开,汉峪小学对“好家长”也建立了一套评判标准,如果家长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就发放“峪优家长”卡。“这类评选意在扩大好家庭的影响力,提升社区优秀家庭创建的动力,形成良好的辐射带动。”语文教师王豪琦告诉记者。同时,学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家长需求,组织教师团队制定了一套具有年级特色的家长教育指导课程,定期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
特别受家长欢迎的是,以教师们集体研发的《家长学堂》教材为蓝本,开发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1+N”校本课程,即普适性课程和差异性课程相结合,保证家长学校的课程能够为更多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并定了“汉峪小学家长学校定向指导流程”,在差异化培训和定向指导的实践中,助力提高家庭幸福指数,实现家校共育的“精准连接”。
“目前,以此为突破口,学校正力求在峪优课程、峪优教师、峪优课堂、峪优学生、峪优班级、峪优家庭六个维度全方位践行学校发展理念。”副校长崔心梅告诉记者。
让家长们最惊讶的是,就在第一次全校家长会上,马红梅竟然公开了自己的微信号,家长可以加好友,有问题或者是对学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与校长沟通。
于是,从那天起,马红梅就有了近千个“家长好友”。于是,从此她的微信留言里,多半都成了的家长们的各种咨询、甚至是遇到亲子关系问题时进行求助的“宝地”。时间长了,马红梅也就有了一个令家长和老师们特别佩服的“强项”:全校七百多个学生,她不仅能基本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还大致能与其家长一一对应。
有一次,一位叫小凡的转学生来到汉峪小学后,入校不到1个月,因不守规则等一些坏习惯给班级造成很多不好影响,各种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频次也越来越高。于是,对此感到束手无策的小凡爸爸,就想到了在微信里向马红梅“诉苦”并求助。
了解到小凡的情况后,马红梅立马与其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帮小凡开启了量身定制的“蜕变之路”。老师们与家长一对一联络,深入了解这个孩子背后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耐心指导习惯养成策略,在一系列定向指导中,最终换来了小凡可喜的变化。
“没有老师们付出如此大的精力帮助小凡,就不会有现在我们这样的好结果。感谢您让我们明白了,家长也需要学习,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长。”事后,满怀感激的小凡爸爸给马红梅发来这样的微信。
“校长,谢谢您!我们是幸运的,在入校极短时间内,就尝到了家校共育的甜头,也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找准了家庭教育努力的方向。”一次家长会后,马红梅收到了一名家长的微信留言。
像这样来自“家长朋友圈”的故事,在马红梅的生活里已是常态。在她看来,这也是让家校之间一起实现“同频同向同心同行”的一个“能量圈”和“共生圈”。只有让彼此走得更近,才会为家校协同育人打好更坚实的底子。
为了进一步拓宽“彼此走近”的渠道,马红梅又在挖掘家长资源上动起了脑筋。今年开学初,面向全校家长开设的“讲堂”——“涵泳论坛”正式开启了。每周,孩子们都将迎来一位本级部学生的爸爸或妈妈,走入课堂。家长们可根据自身职业优势进行自主申报,于是,消防员、律师、医师等各行各业的“大峪优”登上“涵泳”讲坛,们成了深受“小峪优”欢迎的常客。
“好的教育,就是是心心相印。”这是马红梅特别喜欢的一句话。而她更注重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各环节各流程中的点点滴滴,包括深度对接家长的需求。比如,今年开学初,一次偶然的发现,让马红梅决定,在学校为学生提供早午餐的基础上,在课后延时服务时段提供加餐服务。
这个发现,源于一次课后延时服务结束之际。冬天的5:30,天色已晚,站在校门口的马红梅看见,冷风中,一个三年级的男孩跳上了来接他的妈妈的电动车后座,然后饥不择食地啃起了妈妈递给他的一个大面包……这一幕,让马红梅很是心疼:同为人母的她想到,如果这样下去,肯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于是,学校“下午为学生加餐”的想法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回应。
“每次与同事、朋友说起孩子的小学生活,我们汉峪小学总能让他们赞叹羡慕不已。从2019年一入学的早午餐、放学延时托管,到后来的社团课、素养课,图书馆周末开放,再到这个学期的上下午加餐,这些举措在整个济南都是‘领跑者’,真正体现了学校既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能把对孩子的教育、关怀全方位地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落到孩子和家长最需要的地方。”3年级3班孙锡珏的妈妈动情地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感慨,也道出了诸多家长的心声:“很庆幸选择了汉峪小学!”
来自家长们的这些回音,让马红梅更加相信,为了“让学校成为美好未来的圆心”,每一份努力,都是一场朝向美好的奔赴。(卢华清张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