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我们是第一书记》:逆风而行的才是信念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1-13 09:54:22

 12月3日,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在全国上映。本刊采访了这部电影的导演任杰,从他的视角带我们走进这些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第一线的“第一书记”们。hhh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羊比天大,羊就是一切,就是生活希望!”在零下20多度的寒夜里,为了让刚出生的羊羔存活,他们用嘴去吸取羊羔口中的污秽物……一群从来没有吃过鸡蛋的孩子,“觉得鸡蛋吃起来很甜”……“爬完这个坡,又是一个坡;走完这座山,又到另外一座山。你生在哪,你就死在哪,你走不出去”……这都是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里的真实场景。电影开场便是一张张贫困长期纠缠、憔悴而又苍老的面容。他们的脸上没有笑容,有的只有泪水、沧桑与痛苦。人间疾苦之下,想要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多亏了这些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第一线的“第一书记”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277.8万人驻村帮扶。驻村干部们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解决贫困村基层领导和组织力量不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长达8年的脱贫攻坚战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而这部国家通讯社90年荣誉出品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我们是第一书记》,正是在建党百年之际为脱贫攻坚精神而创作的致敬之作,让我们沉浸式的体验第一书记们山高路远、道阻且长的奋斗历程。
 
向阳而生,心有暖阳,何惧人生沧桑
 
影片开场讲述了来自拉萨的年轻人旺青罗布的故事,他告别繁华都市,奔赴平均海拔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在一个叫尼辖乡宗措的村里任驻村第一书记。这里虽说天色纯净美好,景色怡人,但资源匮乏物产稀少,加之人迹罕至交通困难,全村陷入贫困,一户人家几口人一年忙到头收入才几千元。
 
旺青罗布书记来后,挨家挨户走遍全村56户人家,深入调研,号召各家各户把分散的羊只集中起来,成立养殖合作社,以养殖珠峰绵羊带动全村脱贫。
 
一开始,村民们对合作社持怀疑态度,对他这个外来干部也敬而远之。要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他必须解决水源、狼群威胁、小羊羔保育等各种难题。对村民而言,一只羊都不愿放弃,羊比天大,羊就是一切,就是生活希望。
 
为了保护刚出生的小羊羔,干部们搬到羊圈里,和羊一起过夜。在零下20多度的寒夜里,为了不让羊羔因缺氧休克至死,他们毫不犹豫地抱起刚出生血肉黏腻的羊羔,用嘴去吸羊羔口中的污秽物。天寒地冻,他们怀抱羊羔,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脆弱的小生命,一只只濒临死亡的羊羔就这样被救活。
 
取得村民的信任后,在第一书记旺青罗布的带领下,养殖场越办越好,日益壮大的羊群给村民们带来了希望。
 
为了拍摄到最真实的场面,摄制组也睡在羊圈外面。“羊圈旁边有一个棚子,是木板搭的,我们几个人睡一块。摄制组里没有女同志,全是男的,17天我们都没法洗澡。到了第18天,去拉羊饲料的时候才有机会洗。”导演任杰如是说。
 
高原条件恶劣,18天不洗澡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困难,对驻村干部来说,是家常便饭,还有很多比洗不上澡困难得多的事情。导演用了一个长排比句来描述,“在雪地里一走就6个小时,走路都是困难;半战地作业,吃压缩饼干,吃饭也是困难……有什么困难?其实全是困难!睡是困难、住是困难、电是困难、水是困难、人的身体是困难、气候是困难、环境也是困难,都是困难,没有不困难的。”
 
影片中本来应该有这样一个镜头,“旺青罗布书记看到(自己的)孩子就开始流眼泪”,可是在成片中却被导演剪掉了,这也是旺青罗布书记自己的意愿。他表示:“第一书记在基层遇到的这些困难是真实的,每一天都会遇到。有时候我们会刻意地请求导演不要拍,我不想触碰那些柔软的地方,虽然工作的时候我是第一书记,但同时我也是儿子,也是父亲。”
 
旺青书记希望以最克制的方式记录他,这一点导演做到了。“人家不愿意讲的事,我就不提,尊重人家。他们都是有家庭的党政机关干部,都是最基层干活的人,都是老实人。所有的宣传、拍摄、制作,我都做到客观公正,不去刻意煽情,只追求实事求是。”
 
拍完这部电影,旺青罗布书记感慨道:“我们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是曾经奋斗过的,现在正在奋斗的,还有即将奔赴西藏的,我们都会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多是这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前进,这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所在。”
 
一村两名“第一书记”,“读书,一个都不能少”
 
在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觉撒乡博作村,竟然同时有两名“第一书记”。
 
原驻村第一书记胡小明,两年前结束派驻,已经离开了博作村。两年后,他再次翻山越岭,踏上曾经走过的路。因为“闭上眼睛经常想起我们村的孩子,忘不了他们”,他又回到了熟悉的战场,要与现任第一书记罗洪并肩作战,打完脱贫攻坚的“最后一仗”。
 
导演向记者描述了博作村的真实面貌。亲历过的人,恐怕都会和胡小明书记一样,对这里难以忘怀。
 
两年前,胡小明书记到此赴任。这个山峦重叠中的村落海拔3000米,村里到处残垣断壁,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原始简陋的土房中,与世隔绝,其落后状况令他吃惊!尤其是整个村子连一所幼儿园都没有,村里的孩子们完全呈放养状态,肆意地在泥泞的地上摸爬滚打。
 
这个地方是彝族居住区,“胡小明书记去之前,这个村子连幼儿园都没有。没有幼儿园就意味着没法学普通话,就意味着后面所有的基础教育都无法进行。”导演谈起这里的过往感触良多。没有文化,孩子长大后还会沿袭过去落后的生活轨迹,他们怎能才走出大山,走向幸福?
 
胡书记走访后发现:全村1077人,文盲率高达95%以上,最高学历两人只有初中文化,其中一个是村主任。“这个村子怎么发展,怎么文明,怎么法治,怎么建设,怎么搞经济?连说话沟通都无法正常进行。”导演痛心疾首地表示。
 
严峻的问题摆在胡书记面前,他决定一边抓产业扶贫,一边用更大的精力抓教育扶贫。他要让村里每一个年幼的孩子都上幼儿园,学会普通话,获得应有的教育。对此,导演非常认同。“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改变一代人。拿什么改变一代人?让他去读书,让他识字,让他能交流,让他能接触外面的现代文明,让他在心智和思想上提高。”
 
胡小明书记以自己的执著和担当带领村民,先后办起两所幼儿园。孩子们的手洗干净了,小脸也明亮了起来。当教室里传来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时,胡书记并没有完全释怀,他又在为孩子们的健康操心。他来到村里的养鸡场,告诉饲养员:“孩子们每天都要吃上两个鸡蛋!”
 
原来,这是一群从来没有吃过鸡蛋的孩子。
 
当一个小姑娘拿到了鸡蛋,开心地对着镜头说“我喜欢吃鸡蛋,我觉得鸡蛋很甜”。这个镜头深深地让人触及,导演自己也为此大为震撼。导演说:“我吃了一辈子鸡蛋,我都不知道鸡蛋是甜的。”
 
鸡蛋对我们来说是普通食物,但是对于贫瘠山村里的孩子,“吃上鸡蛋”却是他们的梦想。
 
卸任的两年里胡小明书记的心却从未真正离开。
 
罗洪书记说:“他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虽说任期已过,他还是念念不忘这里的孩子,每天都牵挂着这个村子。”
 
胡小明这次返回就是要协助罗洪书记一边抓产业扶贫,一边用更大的精力抓教育,让辍学的孩子回到学校,让每一个孩子走进课堂,让上学的孩子吃上鸡蛋。
 
通过几年不懈地努力,博作村从只有两名初中生,到全村孩子都上了学!朗朗读书声成了村里最动听的声音。
 
电影中有一个采访胡小明书记的片段,当问及到他的家庭时,胡书记哽咽地对着镜头说,“这个不说了。”
 
望着胡书记坚强的身影,罗洪书记满怀深情地说:“他的母亲病了,得了老年痴呆,村里的每一个老乡都认识胡书记,可是当他来到母亲的病床前,母亲却不认识他,他心里很难受。”
 
罗洪书记也和他一样,为了陪伴村里的孤儿,照顾他们起居,他抛家离舍,常年住在村中。他为孤儿的生日晚餐忙前忙后,却没时间陪伴自己的儿子过生日,甚至他与儿子的合照都是孩子童年时期拍摄的。
 
两位书记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克服各种困难,带领村民摆脱了贫困,让乡亲们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的好日子。他们的理想与信念,让当地的百姓感受到他们是自己的贴心人。“中南海很遥远,但是第一书记们就在百姓们的身边,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红旗就插在人民的心中。”导演深情地说道。
 
无论男女只要国家需要你就是一名战士
 
刘恭利是一名奋斗在脱贫第一线的女战士,也是电影中拍摄的唯一女书记。
 
2019年,32岁的刘恭利剪去长发,将8岁的女儿送进寄宿学校,走进贵州望谟县坡头村,扛起了驻村第一书记的重任。
 
坡头村,位于大山深处,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全村上下几乎没有一间不透风的房,也没有一个不漏雨的屋顶,就连第一书记的她也只能找一间“废墟”住下。放眼四周,所谓的村子就是七零八落位于山坡上的一间间危房。这里没有道路,没有农田,更没有水源。
 
“我每天下山去背水,去要一个多小时,回来还要爬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一个孩子面对镜头无奈地说道。
 
“爬完这个坡,又是一个坡;走完这座山,又到另外一座山……”刘恭利也深有感触道。
 
坡头村座落在大山深处,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在这里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村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困境中。要彻底改变坡头村的贫困就必须全村易地搬迁、走出深山。然而,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搬离家园,绝非易事。“你生在哪,你就死在哪,走不出去。”村民们说。
 
面对村民们的保守和不信任,刘恭利没有放弃,她意识到,走不进村民的心里,任何工作都开展不起来。为了取得村民们的信任,她带领村指挥部成员,挨家挨户走访,耐心细致地一户一户做动员工作,走遍全村200多户。
 
走访中,刘恭利把每一个村民的困难都认真记录下来,并且一件件加以解决,逐步获得群众信任。为了让村民们没有后顾之忧,她三番五次带着他们去看新居,让村民用自己的眼睛看见新的家园。
 
刘恭利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驻村书记,她风里来雨里去,呕心沥血地奋斗在第一线。在她的带领下,坡头村贫困群众终于搬出大山,接受异地安置,在新的土地上,迈向幸福的生活。
 
夜幕降临,乔迁之喜的礼花腾空绽放,绚丽的火花映照在村民们喜笑颜开的脸上,家家户户在新居明亮的灯下欢聚一堂。欢声笑语中刘书记流下了热泪,她为村民们摆脱了贫困而高兴,也想到了远方的母亲和孩子。
 
为了党的事业她一年到头也没有回过家,连续三年都没有吃上年夜饭。她母亲满含泪水面对镜头说:“她忙呀,她有很多要忙啊!”
 
母亲左手关节骨折,她都没时间踏进家门,只是在门口看一眼母亲就走。
 
刘恭利也是一位母亲,女儿和她一年难得见一次面,当孩子见到她,抱着妈妈哭成了小泪人,孩子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妈妈什么时候走”。
 
“我在母亲的眼中可能不是一个孝子,我的女儿也会说我不是一个好妈妈,但是她们会理解我。”刘恭利眼含热泪道。
 
不谈困难,我们只谈信念,人性点亮党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277.8万人驻村帮扶,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身为新华社的导演,他认为“用新闻的方式书写银幕正史,这是国家通讯社的使命担当。一个国家不可以没有纪录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族没有家谱,没有家史一样,你都不知道你从哪来的,你也不知道你往哪去,纪录片可以不赚钱,但纪录片一定要有!”
 
历时3年的拍摄,导演感言道:“这部记录片不光为了看感动、看心酸、看辛苦,而是为了看力量,用人性点亮党性。看完之后,心潮澎湃,给人以力量。脱贫攻坚,本身就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史诗。再等10年回过头来看,这是很伟大的一个历史篇章。”
 
电影的英文名叫“My people my devotion”,直译过来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奉献。“我们为我们的人民做了什么,奉献了什么。我们的人民一定会记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编辑:DEF168BBB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