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人身险随着一则《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按下了慢放键。
据保契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20家险企发布公告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多款互联网爆款产品已下架,引发了一波年前投保小高潮。
目前的行业共识是,《通知》的落地必将引发互联网人身险的深度变革,会有阵痛,但长期来看将有效规范互联网人身保险领域的风险和乱象,支持有实力、有能力、重合规、重服务的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大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保险服务。
在这一过程中,已深耕互联网保险领域多年的中介机构优势逐渐显现,特别是此前已手握忠实客户且重视合规、服务、运营、创新的一波互联网保险中介将异军突起,成为连接保险公司与互联网人身险客户的中坚力量。
急速刹车:互联网人身险迎来全面、彻底监管
过去几年,互联网人身险发展充满曲折但大势前冲,中保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均维持三位数的增速,进入2016年,受监管影响,保费收入增速略有下降,一直到2019年,百万医疗险等爆款产品畅销,互联网人身险保费增速才再度由降转增,当年同比增速高达55.7%。截至2020年底,已有7成人身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累计实现规模保费2110.8亿元,同比增长13.6%,比同期全年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7.5%的增速还高6.1个百分点。
毋庸置疑,互联网保险给保险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产品、带来了购买保险的便捷,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保险投诉量激增,数据显示,2019年,银保监会接到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共1.99万件,同比增长88.59%,是2016年投诉量的7倍,销售误导、变相强制搭售等问题突出。
一轮针对互联网保险领域的整治已刻不容缓,《通知》的出台顺理成章。银保监会方面也表示,《通知》将重点整治互联网保险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乱象,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重点解决互联网渠道不当创新、销售误导、恶性竞争、监管套利等消费者反映突出的问题。
实际上,近期一系列针对互联网人身险的监管措施具有较强的延续性,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已出台多个互联网保险领域的政策,包括《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等,一场全面、彻底的互联网人身险监管潮已势不可挡。
孰能争先:大型互联网保险中介有望脱颖而出
表面上看,《通知》更多是对人身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其对保险中介的监管也不容忽视。
毕竟根据中保协的数据,大多数人身险公司虽然同时通过官网自营和渠道合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但渠道业务始终占大头,2020年,通过渠道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787亿元,占总保费的比例高达 84.7%,因此,新规之下,中介机构的合规及服务能力更是成为保险公司与之合作的重要考量。
《通知》规定,保险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应加强系统建设,具备与保险公司要求一致的在线运营能力及在线服务体系。
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委托保险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应审慎筛选合作方,严格管控销售行为,保障服务品质。
《通知》还规定,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医疗意外保险业务,除符合前述基本条件,还需在经营区域内设立省级分公司,或与其他已开设分支机构的保险中介机构合作经营。
这些措施都表明,具有较强合规意识、较高服务能力及运营能力的保险中介机构将脱颖而出,铺设分支机构较多的大型中介机构也有更多机会与中小险企合作,开展百万医疗险、失能保险等受消费者欢迎的险种。
以慧择为例,作为一家老牌互联网保险中介机构,其拥有较为成熟的互联网保险运营经验、服务系统和管理能力,同时,自2020年起慧择已经陆续开设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深圳等新分支机构,并完成对北京交广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杭州瑞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深圳瀚康保险销售有限公司等区域牌照的收购。运营能力有望获得较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还给保险中介机构传统运营模式带来较大考验,规定中介机构的客户服务人员不得主动营销,其薪资不得与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销售考核指标挂钩。然而,在传统业务驱动收入的模式下,客服人员更多承担咨询与营销的双重功能。
新规之下,一些有远见,已提前顺应监管思路的保险中介机构将占得先机。据悉,慧择的客服人员本身就承担客户服务职能,其绩效考核并不涉及销售指标。除此之外,慧择还有一部分保险咨询顾问,主要以接受预约客户的被动咨询为主,或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定制投保方案等保险经纪服务,客户后续是通过慧择的自营网络平台的销售页面独立了解产品信息,并自主完成投保行为的,这也符合《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的要求。
新品出世:重度恶性肿瘤赔付不设限 抗癌之路一直同行
日前,《通知》已全面落地实施,最为明显的影响是近20家险企宣布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且有一大波互联网爆款保险产品下架,掀起一股年前投保小高潮。
不少消费者会有疑问,那么多性价比高的保险产品都下架,未来还买得到更好的保险产品吗?答案是肯定的,已有保险中介公司应时发布新品,1月5日,慧择推出重疾险定制产品——达尔文6号,作为“出圈”网红达尔文家族的重要一员,这款产品除延续既往优势外,还根据用户需求开发了新功能。
其中最有特色的可谓重度恶性肿瘤累计赔付不设上限,在重度恶性肿瘤额外保险金可选责任下,只要符合赔付条件,每次赔付额度为100%基本保额,赔付后责任持续有效,赔付次数无限,这意味着达尔文6号能在一直陪伴客户的抗癌之路,最大限度地为客户解决后顾之忧。
其次,达尔文6号在保障全面的基础上,还尽可能地提高理赔金额,凸显重疾险的高杆杠效应,仅以基础责任赔付为例,达尔文6号包含110种重疾,25种中症,50种轻症保障,还包括特定重疾保障,以“重疾100%保额+特定重疾100%保额+中症120%保额+轻90%保额”计算,基础责任累计最高赔付达基本保额的4.1倍,也就是说,50万的基本保额最高可获得205万元的赔付。
价格方面,得益于慧择强大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新产品极具性价比,在保障如此全面,杠杆率较高之下,30岁女性投保达尔文6号50万元保额,且选择保终身,一年保费仅需5115元/年。
由此可见,新规落地后,依然有保障覆盖更全面、价格优势更明显、更贴合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上市,这也体现了新规起草的初心,即支持行业应用金融科技手段降本提效,推动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实现普惠和普及,改掉行业顽疾,改善客户体验。
格局生变:互联网人身险市场竞争进入下半场
对比《通知》落地前后的产品形态可以发现,一个规范的市场更能坚定人身险公司整体向互联网转型的决心,但这也意味着互联网人身险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拼合规、拼服务、拼运营的下半场,只有精细化运营,做到贴合需求、精准营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才能抢占市场。
如今,微保、蚂蚁保险、慧择等头部互联网保险中介公司均已加入下半场竞争,但各自的打法并不相同,微保和蚂蚁保险都有强大的社交、流量基因,但前者更注重产品定制及产品严选,后者技术优势更为显著,更注重保险科技在风险识别、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运用,致力于用技术改善用户体验、降低成本。
慧择的优势则是有大量忠实客户带来的海量有效数据,以及与之配套的数字化能力,通过智能分析数据,可以精准洞察用户的保障痛点,打通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按需定制链条,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容易出爆款产品、创新产品。
不过,现在就谈论谁能胜出还为时尚早,毕竟下半场竞争才刚刚开始。行业主体需要在内外各环节的审视中,不断追求有质量的增长。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