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争分夺秒的“赛道”上,有一个不被人所熟知的精密“大脑”——它要接收从全国各地、全省各地“纷至沓来”的协查函,逐条剖析细之又细的关键信息;它的运作,联动起全省多地疾控中心的流调、管控工作,牵动着成百上千百姓的核酸筛查、医学观察或集中隔离动向。
浙江省疾控中心新冠协查组。是一个成立于2020年1月的“特种部队”,由一群从省疾控中心各个部门抽调的“8090”组成;组员们虽然年轻,却能在疫情发生时“跑”得最快。26日,记者走近了这个与疫情防控工作息息相关的群体。
一纸传真抵达之后
“叮……”11月25日12时20分,伴随着传真机急促的声响,省疾控中心新冠协查组值班人员边俏的电脑上,出现一份来自上海市疾控中心的编号为1125004FWS的协查函电子传真。
她逐字逐句通读百余字的传真,当看到这封函中涉及两位杭州的密接人员时,她立刻警觉起来。短短5分钟之内,她确认信息无误后保存好协查函文档,并在浙江省精密智控流调管理系统的协查模块中快速准确录入下发函件所需的相关信息,将这份附有人员姓名、身份证号、地址、电话等信息的电子协查函一键下发给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后,她在浙政钉的“杭州市级-省疾控协查群”里将收到上海来函的消息告知杭州市疾控中心,得到对方回应后才转向下一步工作。
这纸协查函,触发了协查组一套严格而不容疏忽的工作机制。“协查函,是开展流调工作、制定相应人员管控措施的重要凭证。”协查组组长刘碧瑶告诉记者。杭州市疾控中心将收到的协查函转发给密接人员所在的地区后,各地各级的相应工作机制也都纷纷响应。
25日下午15时开始,当地排查出的需发外省协查的人员名单陆续汇总至协查组。由于这些被协查对象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正在值班的边俏和同事戴品远开始根据提供的名单,陆续编制协查函,外发给相应的省份。16时30分,夜班的值班同事薛潘琪和陈馨仪接手工作,马不停蹄地一直忙碌到零点。
25日晚,边俏和同事邢宇航主动申请值守大夜班,她负责下发省内协查函,邢宇航负责往省外发函,从零点一直忙活到凌晨4时,一碗泡面凑合过了一晚。
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协查组始终在动态接收各种信息,并要将这些信息精准研判后进行处理。26日凌晨4时,连续“作战”的边俏和邢宇航终于完成了手头工作的处理,第二天一早,接班的同事又开始了新的“奋战”。
组长刘碧瑶负责指挥调度;侯佳惠立马投入状态,处理下发外省来函,胡秀静在电脑上新建了一个11月26日的文件夹,开始对接各地市的工作;方雨葭是机动角色,到岗就娴熟的从一份密密麻麻的次密接名单里,挑选出浙江省的相关人员。
熟悉的忙碌,再度在这间办公室开启。
永不消逝的“电波”
在“85”后侯佳惠看来,经典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片名,像极了这间办公室里的常态——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响起电话声、传真声,每一通电话、每一条信息背后,可能都是一件“不那么平凡”的小事。
11月26日上午,侯佳惠的座机响起后,电话那头传来了焦虑的求助。“我住在大学城,刚刚叫了一个外卖,我不确定有没有风险,我该怎么办……”虽然这听起来并不像协查组需要处理的工作,但出于专业素养,侯佳惠开始耐心地搜集信息。
当确定外卖小哥的取货地点没有风险后,电话里的声音终于趋于平静。这样的焦虑来电,侯佳惠已经不是第一次接到。防控关键时期,协查组的工作量往往排山倒海,组员们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每每想到自己代表的是浙江省疾控中心的形象,电话那头的人们把一丝希望寄托于我们时,我就会很快平静下来,耐心地帮助他们。”侯佳惠这样告诉记者。
协查工作繁琐复杂,免不了碰到一些难啃的“硬骨头”。1995年出生的方雨葭就遇到过这样的委屈时刻。那是一次常规的协查工作,正在值班的她收到某省份发来的一份协查函,其中涉及的次密接人员籍贯浙江。
方雨葭按照惯例给当事人电话,但却换来了抱怨和不理解。“你们为什么打我电话?”“我为什么告诉你我的信息?”“请不要再麻烦我了!”当收到接二连三的质问之后,她试图解释协查工作的意义,但是对方却一再地挂掉电话。“我也想过要放弃。”她回忆道,但想到如果次密接人员的上级人员(密接人员)转为确诊,那么自己联络的人员将变为密接人员,他的防控措施也将相应升级,其中牵扯的次密接人员数量也将大大增加……
想到这里,她继续迎难而上。终于,在她的一再坚持之下,这位满口抱怨的人员配合完成了协查工作。当得知人员目前不在省内时,她给相应省份发去协查函之后,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协查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却也丝毫不能马虎。
“有时候也会遇到对方忙线的情况,但我会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拨打,确保每一份函件及时、不遗漏地传递到位。”在协查组办公室一角,出生于1999年的杭州医学院大五学生小王是协查组最年轻的同志。正在省疾控中心实习的她,目前也在协查组紧急支援,她处理的工作,是向所有接受传真的省外单位打电话,确认传真是否顺利抵达。
记者见到小王时,她正在通讯录上查找某省份疾控中心的电话号码;她一手拿着协查函,一手拿起电话拨打起来,“你好,是某某省疾控中心吗?我这里是浙江省疾控中心,有一份编号为X20211126-19的协查函请您查收,谢谢。”得到对方确定回复后,她挂掉电话,轻轻擦掉之前在纸上用铅笔写下的“未确认”字样,并在“某某省”三个字上打了勾,然后将纸张归类收好。
精密智控的“大脑”
协查组所在的1203号办公室并不算大。在这个稍显局促的空间里,却堆叠了协查组成立以来近万份关乎疫情防控的函。
一般而言,这里的工作人员需要处理三种函——协查函一般在省域之间传送,疫情发生省份一旦发现有涉及外省的密接人员、次密接人员等,会将信息及时传送到人员所在省份,再做研判;反馈函,则需要接受协查函的属地,告知发函地相关人员的管控情况;告知函,则可根据需要将有关病例的信息、密接或次密接人员的活动轨迹等向相关省份进行告知反馈。
记者采访时发现,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背后,有一套精密的数字化系统。
“今年1月上线的精密智控流调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协查组的工作效率。” 刘碧瑶告诉记者,系统打通了省内各地市疾控部门的协查数据库,通过制作统一格式的标准化电子记录,做到函件一键下发、记录一键推送,且方便后续查询、跟进。1个月前手机版本也上线试用了,使协查工作更加方便快捷。
记者在系统页面上看到,各市执行函件情况,一目了然。比如,其中一条协查函显示:某省疾控中心排查发现,在上海确诊患者的某省密接人员,有4位次密接人员目前分别身处浙江四个不同地市。 “根据本人所述及公安协查,此人未乘坐密接所在高铁。”“请提供该人员联系方式。”“该人员没有去过密接所在车厢,排除次密接身份。”“该人员目前仍在外省。”……四个地市的函件答复一一记录在案,有据可循。
“数字化系统的应用,让防控信息溯源、可控,从而助力精准管控、动态管理,让疫情防控更‘有底’。” 刘碧瑶告诉记者,25日24时前,协查组收到28份函件,发出19份函件。今年以来已收到外省发来的协查函、反馈函等共计近6000份,平日里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到八九十份。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