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这么快,我没有想到,恐怕没一个外国人能想得到。”傅高义曾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连说了几个“没想到”……这位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中国通”,因手术导致并发症,于12月20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去世,享年90岁。
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先生尽管九秩高龄,但身体一直挺好,不到一个月前的11月26日,他通过视频连线,在《财经》年会上畅谈中美关系;12月1日,在北京香山论坛视频研讨会上,他表示美国应该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公平地对待中国……真没想到忽然就传来了他辞世的消息。
傅高义是谦谦君子,德高望重,总是面带谦和亲切的微笑。他被称为哈佛的“中国先生”;他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是美国学界对中国最友善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和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都表达了最深切的哀悼。
1930年7月,傅高义出生于俄亥俄州一个小镇的犹太裔家庭——他可不是什么“小镇做题家”;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72年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第二任主任。在美国,东亚研究东亚学一直受重视,可谓是显学。2000年,他从哈佛荣休。
作为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汉学家的傅高义,向来头脑冷静、思维清晰、视野开阔、仗义执言、坚守节操,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中国问题专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就通过香港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观察研究,写出《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一书,这是他研究当代中国的第一部专著,鞭辟入里。“风从南边来”,改革开放之后,他深入广东实地调查,写就《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这是外国学者研究、报道中国改革的第一部著作,属于开拓性之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书中文版。
2000年退休后,傅高义致力于更深入地研究“当代中国的基础是如何从1978年开始奠定的”,他访谈了300多人,走访了邓小平曾生活过的许多地方,“十年磨一剑”,写出了享誉世界的巨著《邓小平时代》一书。“了解亚洲的关键是了解中国,而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是了解邓小平。”傅高义说,“我尽力客观地对待邓小平的言行,也没有掩饰我对邓小平的钦佩。我认为他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世界的发展有过更大的影响。”
2011年,《邓小平时代》英文版在美国一问世,就引起轰动,获奖无数。傅高义目的达到了:“告诉西方,一个真实的小平”。2013年1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邓小平时代》中文简体字版,傅高义由此在中国家喻户晓。《邓小平时代》完整回顾了邓小平的一生,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通过一系列重大事件,深入分析了邓小平个人执政风格及其开创的时代。该书比一般的传记更具思想的高度、深度和厚度,不仅写了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更是对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和剖析。
《邓小平时代》是研究邓小平的“纪念碑式”著作,无疑也是传世之作。傅高义思存高远、意在笔先,立场客观、持论公允,观点鲜明、分析严谨,理路明晰、叙述鲜活,他力图使人物言行符合历史情境,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亦有独特看法,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全书视角独特、大文广阔,资料丰沛、取精用宏,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细节生动、跌宕起伏,这是扛鼎之作,是权威的解读,读之引人入胜、手不释卷。即使简体字版有所删节,也处理得不错。邓楠曾对傅高义说:“我们都看了香港出版的《邓小平时代》,没有想到一个外国人能这样了解爸爸、了解中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她还买了20本书让傅高义签名,要送给她的朋友。
《邓小平时代》中译本为什么发行量巨大,那么轰动、那么受当今中国人关注?可资比较的,是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的名著《邓小平传》。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中提到伊文思这部著作:“此书主要涉及邓小平1973年以前的经历,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文笔极佳的概述。”伊文思的《邓小平传》重心在改革开放开始之前,而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重心在改革开放开始之后,时空距离更切近,同时代人会有更多共鸣;前者比较中规中矩,属于“意料之中”,而后者读之,会常常有“大出意料”的惊奇、惊喜和兴奋,所以殊为难得。
《邓小平时代》一书从写作到翻译,都是花了真工夫,下了真功夫。“我的确非常仔细,我担心很多事情我不理解,也可能写错了,所以希望别人来帮我看,这样也可以提高水平。我也知道不会有别人下这么大力气写一本书,所以我也不着急。”傅高义让中文译者冯克利把书稿给一些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学者看,他们提了很多很好、很详细的意见。傅高义进行了二次修改,翻译量也比较大,当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又找了一批人帮助进行译校。比如书里提到邓小平在某个场合说了什么话,他们就找到原文,用原文来代替翻译,这样就更准确。“我很多中国朋友也说这本书翻译得好”,冯克利是国内公认一流水准的翻译家,是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
《邓小平时代》中译本题签为“献给我的妻子艾秀慈和那些决心帮助一个外国人理解中国的中国朋友们”,可见傅高义先生的诚心诚意。他的妻子艾秀慈是人类学教授,同样是中国和东亚问题研究专家,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曾长期在美国波士顿地区、中国香港和内地,研究衰老的文化塑成和个体经验,著有《孝道:当代东亚的实践与对话》,《财神再临:中国城市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她一直身体力行地支持丈夫的考察研究工作,在《邓小平时代》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她始终是丈夫的“思想伴侣”。傅高义说:“她以最大的耐心,为一个身不由己的工作狂提供了平衡及精神支持。”
傅高义还精通日文,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他研究日本其实比研究中国起步更早,撰有《日本新中产阶级》《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日本是否仍是第一》《中美日关系的黄金时代》《中国与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等著作。1979年,也就是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的前夕,他发表了惊世之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立马引起轰动;之后时间和实践都证明了傅高义识见之早之高。是第一,得承认;是先进,就学习。傅高义说:“读过我书的人知道,我说‘日本第一’,意指日本的社会模式在许多方面都十分成功,所以日本堪称第一。举例来说,日本有着世界上最低的犯罪率以及最高的人寿比例。作为一个大国,日本还有世界最好的教育水平。”
傅高义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他原计划还要完成两本书:一本是关于胡耀邦的书,一本是自传。他写胡耀邦,同样是“改革”这个主题。他曾去胡耀邦的故乡湖南进行了考察访问,他说:“我的目的不是谈矛盾,我的目的是多了解胡耀邦是什么人、他想做什么、体制内有什么问题。他的一些思想,现在一些知识分子还尊敬他,有的人觉得他的道德、他的人情味是应该继承的。”
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傅高义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傅高义既注重学术研究,也注重现实实务。2019年7月初,他作为5位执笔人之一,起草《中国不是敌人》联名信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他一直坚持在哈佛组织关于中国的系列讲座,帮助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君子谦谦,重友善之好。
“有思想的人,无需前呼后拥,他自己就是千军万马。”这句话用来形容傅高义先生是再恰当不过了。可以说,傅高义是“最知中国之高、最懂改革之义”的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专家。中国高度,傅高义心中最有数,他在著作中不任意拔高,也不回避历史的“历失”,而是追求客观公允;中国改革,傅高义深谙其重要性,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告诉读者,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去。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