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镇海中学85届校友虞仁荣,决定捐资200多亿元,在家乡高标准建设一所理工类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近日,镇海区委副书记、区长何黎斌在当地电视台节目中透露。 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200多亿”背后的“镇海中学校友”虞仁荣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200亿背后的他,“隐身”了 “虞仁荣,浙江宁波人,韦尔股份,从事电子设备制造行业。” 百度百科中,关于他的介绍可谓“简上加简”。 再一细究,“中国内地芯片业巨头”的形象竟逐渐清晰: 2020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新上榜富豪”中,虞仁荣以60亿美元(折合约420亿人民币)身价跻身前三; 国内知名集成电路行业类门户网站“集微网”更是将他放在中国芯片财富榜单的首位,“中国芯片新首富”的称呼由此而起。 “芯片首富豪捐200亿回乡办大学”的消息,使虞仁荣与他的一手打造的芯片业“巨鲸”——韦尔股份一度“浮出水面”,备受瞩目,然而很快,这位浙商却再度“强势下潜”了。 而今,涌金君翻开“宁波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微“宁波发布”曾在12月16日发布的《未来镇海,明确三大奋斗目标!》一文,在关于何黎斌区长发布实录的热点节选中, “虞仁荣”的名字已经被悄悄隐去,所插的“发布视频”也已被原作者删除: 官方给涌金君的回复是: 目前关于建设新型理工类大学的信息,仅限于何区长在发布会上透露的这一句话,其他信息需要进一步等候官方发布。 2 芯片首富,何许人也? “低调,低调得很呐!” 涌金君尝试联络虞仁荣老家镇海的有关人士和镇海中学教职工。一讲起虞仁荣,他们不约而同,连连用“低调”一词形容这位“老乡”“校友”。 “他在镇海中学读了6年书,初、高中都是这里的,成绩属于佼佼者类型。” 镇海中学某教职工向涌金君证实道。 汇集各路“只言片语”,涌金君终于将这位“半隐形”浙商的成长经历“拼贴”成型: 高中毕业后,虞仁荣离开家乡,赴清华大学深造,从此便跟半导体结了缘。 作为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后改为电子工程系)85级高材生,虞仁荣是同学口中的“聪明人”,放在现在就是所谓的“学霸”。据说,大一有一回,他在通宵打麻将之后,第二天还能搬回全校数学竞赛一等奖。 他还是同学眼中的“有钱人”,经商的念头彼时已跃跃欲试:据说,读书期间,他曾将海淀的试卷拿到保定去卖,小买卖风生水起。 大学毕业两年后,虞仁荣半只脚踏入半导体行业,开始在一家电子元器件代理商处做销售,6年后,也就是 1998年,32岁的他已经摸透电子元器件代理分销的门路,随即选择自主创业,在北京创立了“华清兴昌”,主要分销电阻、电容等元器件。 思路活、会折腾。虞仁荣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2006年,也就是“韦尔股份”创立前一年,虞仁荣已经是北京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然而代理分销属于芯片产业末端,利润空间有限,“小富即安”并不是虞仁荣的风格。2007年5月,韦尔股份在上海成立,研发设计半导体元器件成为公司主营项目,与分销组成“两个轮子”共同驱动业务发展。 内生增长打好底子,持续收购实现跃进。虞仁荣以胆魄成就一次次突围。 2014年 收购泰合志恒(卫星直播芯片) 2015年 收购无锡中普微(射频器件) 2016年 收购韦孜美(电源管理) 2019年 收购全球前三的图像传感器芯片公司豪威科技和国内图像传感器芯片厂商思比科…… 在虞仁荣的“操盘”之下,韦尔股份营收规模一次又一次实现质的飞跃。 其中,营收占比七成以上来自图像传感器芯片业务,下游客户遍布手机(华为、OPPO、VIVO等)、安防(海康、大华等)、汽车(宝马、奔驰、奥迪等)。 如今,这“飞一般”的发展速度仍在持续中。 2020年,韦尔股份第一季度的总盈利高达4.45亿元,已与2019年全年盈利值相当。二季度单季盈利再增1亿元。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11.77倍。 3 唱好“高校双城记” 有人将虞仁荣捐建的这所“新型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称为 “宁波版西湖大学”。两者“血统相似”,均属于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非营利性新型高等学校。 在我国,多是“先有大学再有基金会”。而由“西湖教育基金会”支持运营的西湖大学曾开“基金会自大学筹建伊始便相伴相随”的先河。眼下,虞仁荣的这所“新型理工类研究型大学”似乎也是如此。 据天眼查显示,“宁波市虞仁荣教育基金会”已于今年10月23日登记成立,或将成为未来学校教职工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各类配套支持计划等的主要资金来源。 作为浙江两大GDP过万亿城市。杭州、宁波都被寄予“培育国家中心城市”的厚望,如何唱好“双城记”,也影响着浙江的未来发展。 在高教资源、人才吸引度上,杭州始终略胜一筹。2018年10月,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牵头开办的民办高等教育院校“西湖大学”正式成立,对标国际一流高校,杭州开始集中精力,意欲用更短的时间创造出一所更优质的大学。 高校之于地区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人才,还在于基础研究点燃产业活力。 那么,宁波的这所“理工类新型研究型大学”,又该怎样与杭州“西湖大学”一同唱好“高校双城记”?在未来,它又应该被寄予怎样的期待? “双城记作为浙江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我认为,合在一起的‘旋律’是双城记,但杭州和宁波的唱法并不一样。”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兰建平用“和弦”来定义“双城记”。 数字变革策源地 全球人才蓄水池…… 杭州的发展底色是“数字经济第一城”,处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创新前沿地带,互联网应用层模式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 宁波的发展底色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侧重于智能制造、智能经济,在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领域基础雄厚。 兰建平认为,如果说杭州擅于“轻功”,那么宁波便强在“力量”。 未来,属于两方的“双城记”应是“软硬结合”,两所高校应助力各自的城市“补短板”,但更应成为“锻长板”的动力源泉。做好“韧性实力”与“硬核实力”的有效结合,就是它们应该唱好的“高校双城记”。 当然, 做企业,讲竞争;办大学,需耐心。两者截然不同。 要成就一所一流高校,离不开时间的沉淀,长期的积累。一所优质大学究竟能给一个地区发展带来怎样的意义?两三年的时间不足以回答,它是一种“慢性的良药”。 对于宁波这所理工类新型研究型大学,我们且拭目以待。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