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句台词出自《不见不散》里葛优的一句,被大家十几年来广泛流传。人们喜欢黑夜吗?当然不太喜欢,可因为我们有眼睛,所以黑暗中还会有希望去寻找带来希望的光明。记录电影《光语者》就是这样的一部寻找希望的纪录片,或者说是一部诉说光明的纪录电影。它充分展现了本片的两个特色,那就是极地之美,朴素之美。
极地之美不必说了。满眼白雪、雪山、冰川,还有炫目难得的北极光。这些都在本片中有了非常多的展现。如果你喜欢北极,喜欢冰岛,感兴趣那些在北极附近叫不上名字的小镇和小镇生活,那本片真是会找到幸福源泉。我更喜欢的是本片的朴素之美部分。这里的朴素是人的朴素,人和人关系的朴素。
电影的主角刘杨博士,名字普通,相貌普通,做的工作却并不普通。在片子一开始就说,他要独自在北极黄河站生活几个月,漫长的极夜生活,一直黑暗的几个月,让人听上去又向往又有点恐怖。向往是新鲜,终于可以每天在灯光下享受黑夜带给我们的安静,可以去看星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恐怖的原因自然也有,没有太阳这么久,会不会让人有点伤感?会不会生活不方便?会不会时差颠倒,昼夜颠倒?这部片子把这些答案都给到了我们。
其实,对于刘杨博士的工作的意义和具体内容观众可能并不完全关心,大家喜欢刘杨博士在片中展现的他不一样的生活。这就有点像大家喜欢看宇航员在太空舱里是如何生活的一样。怎么喝茶?怎么睡觉?怎么安排工作?和谁做朋友?等等。
片中还展现了其他刘杨博士在北极的朋友们,更多都是喜欢这里生活的外国友人们。有艺术家,画家,探险家,摄影家等等。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画家,他的孤独的生活和他的画作,似乎这里给了他无尽创作的灵感。还有一位相信每个看过本片的人都会觉察到,就是那个岁数最大的老探险家,一个老太太,年过七十岁的一个慈祥的老奶奶。介绍她的时候一直在重复这样一句话,说她不得不要离开这里,回到她五十年没有回过的家。也就是等于这老奶奶在这北极生活的日子比在自己家的日子还长。她在镜头中讲述自己的故事,也是她更为传奇说起来却很平淡的,精彩的一个女人的一生。
片中刘博士还有自己做饭、刷马桶的镜头,做观测记录的镜头。对于喜欢科考的朋友来讲,都是第一手的资料,十分难得。
其实,在影院里看纪录片的次数并不是很多。一次是看《鸟的迁徙》一次是看《海洋》,两部都是外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电影。看中国导演的电影在影院里,这绝对是第一次。但正因为是第一,还是能看出些不同的。外国导演更注重动物本身的生存,动物和自然的关系。我们中国导演的纪录片里就更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味注重动物忽略人是看似讨好观众的,但是如果一部纪录片不注重人的情感,又怎么让观众产生共鸣呢?所以本片在我来看,更多的还是带给人对自身的思考。我思考了几个问题:1、如果我处在这样的几个月极夜的环境中会怎样度过。2、人要学会在孤独中寻找温暖。3、人要学会和周围的人相处,并包容每个不同的人。4、人生路很长,总会有一个人自己走过的阶段。5、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我想,很多人都会喜欢那些极光出现的画面吧。这,就是本片的灵魂所在。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