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10分,最终得分107.3分——滨江治水成绩再获肯定。
11月17日上午,杭州市城市管理局组织省、市美丽河道验收专家组成员和社会代表前往滨江白马湖片区对刺棱河、沿山河、塘子堰河、街道河、小砾山输水河开展现场验收工作。下午的座谈会上,省、市级美丽河道验收专家组成员听取了滨江区白马湖片区美丽河道的汇报。
通过现场踏勘、视频展示、座谈汇报、台账审阅、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滨江区白马湖片区美丽河道最终以107.3分(满分110分)的超高分成绩,圆满通过市级“美丽河道”验收和省级美丽河湖复核,滨江的治水成绩单再添出彩一笔。
据悉,今年滨江区以“一河一趣,寄情山水”为题创建白马湖片区美丽河道,涉及河道包括刺棱河、沿山河、塘子堰河、街道河、小砾山输水河等5条河道,总长约8.7公里,水域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两岸绿化带面积超33万平方米。
近年来,省市区各级政府把“美丽河湖”创建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列为治水的重点工作。滨江区以“后峰会前亚运”为契机,以建设省级“美丽河湖”为抓手,本着“生态治水、和谐治水”的理念,提升整治与管养维护协同并进,着力将白马湖片区沿线河道打造成彰显江南水乡地域亮点的生态景观带,逐步形成了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绿意空间——荻芦寻渔趣,踏梅闻春早。刺棱河通过生态水湾、亲水沙滩、景观花船等元素的融入,使人充分体验到“观鱼”、“寻鱼”、“戏水”、“渔采”等乐趣;形成以“梅花”为特色,搭配“春花、秋叶、夏荷”四季景观的滨水带状公园。
田园山水共一色,人在山水田园中。沿山河通过木芙蓉风景线,结合节气物候花串联起闲林园、春生园、夏花园、秋收园等主题节点,突出“自然野趣”的滨水景观风貌。
傍山傍田伴乡愁。塘子堰河清澈涟漪,两岸梯田错落有致,通过融入农耕文化,并轮番种植油菜花、小麦、向日葵,将复垦机耕路打造成别具风味的特色绿道。
水木湛清华,新雅自成趣。小砾山输水河通过沿河樱花风景线串联起白马春晴、丹霞生韵、湖光烟树、夏荷乐水、等主题节点,赋予场地底蕴与文化记忆。
清风拂水蝉声欢。街道河勾连起小砾山输水河、沿山河,两岸绿柳葱葱,通过增加亲水平台和滨水广场,并创造良好的植物景观,形成“春花秋叶”的绿色开放空间。
美丽的背后,有怎样的滨江治水模式?
高科技的滨江,治水工作自然少不了科技加持。围绕“数字滨江”建设,滨江区不断加强平台建设,通过构建滨江治水云平台,将原有的智慧河道、智慧管网、水务GIS、防洪排涝预警等系统全部纳入该平台体系中,实现各治水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了各类涉水事件的感知、决策、预警、调度与控制能力。
同时,引入无人机、无人船对河道管网的水文、水质、水位、流速及智能AI监控等感知网络进行补充完善提升,并根据区内实际河道、管网、DEM高程等数据进行三维建模,把所有感知设备、河道管网、闸站泵站、天气预报等数据都融合在三维平台上进行展示和应用。
环保清淤,让治理生态又高效。滨江区在全市范围内首创引入城市河道环保清淤模式,打破了传统清淤所带来的脏、乱、差现象,将清淤和生态有机融合,助力河道水岸环境有效提升;采用脱泥设备、淤泥绞吸设备和清淤船,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高度自动化,治理工作更加高效。
全民参与,让治水合力更紧密。通过不断深化河长体制,扩充治水力量,滨江区形成了以政府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1+N”治水队伍,“N”即指“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科技河长+护水志愿者+河小二”的全民“河长制”模式。举办白马湖毅行活动、皮划艇亲子活动、“五水共治”追梦人广场舞大赛等各类有特色的治水活动加深群众对“五水共治”的了解,把“五水共治”与群众普通生活紧密相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滨江区将认真落实本次验收座谈会上专家们提出的合理建议,并进一步深化“科技治水”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努力展现“数字滨江”魅力,为省市“美丽河湖”建设贡献高新区(滨江)力量。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