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北京大学与民办高校首个战略合作院校——吉利学院成都校区,迎来了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北大副校长张平文等到场与师生互动。在与新生对话现场,李书福表示,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吉利学院成都校区办成“小北大”。
一个是中国顶尖的学府,一个是中国民办大学的翘楚。然而相对应的是,一边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求职无门,另一边是企业发展中的求才若渴。北大与吉利的战略合作,正是冲着破解中国产教融合的“两张皮”而来的。正因此,两强战略合作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称是“产教融合”的典范。
“小北大”究竟是什么样子?北大副校长张平文如此描述:北大作为吉利学院的战略支持高校,将与吉利学院一道,深度参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小北大”的毕业生是什么样子?李书福在与新生对话中说得非常直白:可能很多人都想,来上学就是为了拿个毕业证,但现在毕业证没有用。大学毕业生太多。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学到真本领,是不是练就了真功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北大、吉利携手“联姻”,外界寄予了厚望。有真本领、真功夫的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发展的驱动力。而“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包含着企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满意度,包含着创新驱动的人才供给到位程度。这些都事关中国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壮大的实力,也事关企业、人才、家庭、社会的成长性。
北大与吉利在产教融合的“落地”上,想到一起了。强强联手,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九大报告明确的路径。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企业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有着更高需求。因此北大与吉利学院,双双打开了办学大门。双方深度战略合作,既是校校合作,也是校企合作;是协同育人,也是同步升级,是让教育和产业更加直接更加精准地支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对此,李书福用“塔基”与“塔尖”,做了生动的表述。他说,宝塔是由塔基和塔的高度构成的。要将吉利的教育事业看成一座宝塔,吉利未来不仅要把教育的“塔基做大”,也要把“塔尖做高”。塔基是本科教育,是宝塔稳固的基础。塔尖是提高教学层次,从本科招生逐步提升至研究生招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李书福的愿景,某种程度代表着中国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家群体的发展需求和愿望。这些年的“人才大战”所暴露出为的产与教两方面的短板,其实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后发之力”的焦虑。因此,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其实就是人才驱动。这个共识,也是北大与吉利深化战略合作的“驱动力”所在。所谓一拍即合,就是“情投意合”。这个情,是情怀。
吉利从企业诞生起就同步投入基础教育,23年来在全国先后创办了吉利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国内稳居多个第一的8所民办学院,为企业本身和社会提供了大量高技术人才。然而“塔基”再大,终需“塔尖”壮大。这个“愿景”,也是“瓶颈”。吉利与北大“联姻”,是产教融合最具“黄金搭档”意义的一场携手。这里没有“蜜月期”,只有合作共赢的窗口期和机遇期。
“小北大”,大担当。按照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北大将在常态化共建过程中,通过提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智库建设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帮助,包括选派优秀教师充实到吉利学院,以教师任教、开设讲座、培训教师、学术交流、联合科研攻关等多种方式,帮助吉利学院提供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北大还将在吉利学院永久设立西部研究院,共建国家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双方在汽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电子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迎接挑战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小北大”是吉利的“塔尖”,却依然还是中国企业和教育具有充分国际竞争力的“塔基”。吉利与北大在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中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中国就会有更多的“小北大”“小清华”遍地开花,就会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创新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这就是“小北大”的样子,“小北大”的使命担当姿势。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