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基督徒来说,1453年5月29日,是一个耻辱的日子。JJJ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这一天,君士坦丁堡被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从此,君士坦丁堡被易名为伊斯坦布尔,索非亚大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这不仅意味着宗教意义上的失败,代表着伊斯兰势力的崛起,更预示着自古以来繁忙的东西方商路就此中断,亚欧交通的大门被伊斯兰文明牢牢掌握。
为了雪耻,他们寄托于未知世界。他们希望在遥远的东方找到盟友夹击敌人,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当然,比这些光荣梦想更具吸引力的,是对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持续不断的欲望。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492年8月3日,受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派遣,哥伦布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
经过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哥伦布发现了陆地(属于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哥伦布把这块陆地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救世主。
哥伦布给美洲原住居民带来的,除了基督的福音,还有白银的诅咒。
1545年,印第安人瓦尔帕在玻利维亚波托西偶然发现了银矿,很快,西班牙人强占了这座山。
印第安人携家带小被赶到矿山上,恶劣的工作条件让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七个回不来。
外面天寒地冻,矿井里却热死人,印第安人活着进去,常常是死的抬出来。
用汞来提炼白银,使工人和他们的家属都中了汞毒:头发牙齿脱落,全身控制不住的发抖、发软。
失去了劳动能力的工人会被矿主踢出门外,匍匐在地上乞讨,默默死去。
当成千上万的矿工惨死在波托西的巷道里,殖民者的贵族阶层却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
在可供开采的三个世纪里,波托西的银矿消耗了800万条生命。
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采掘
1572年,当时的总督托勒多在波托西建立了西班牙皇家造币厂。他们把造好的银币装进集装箱,取道运到西班牙,或者运到亚洲购买奢侈品。
此时的波托西,是财富、荣誉和权力的象征,银砖铺就的马路,装饰豪华的教堂、剧院、沙龙,仅舞蹈学校就有十四所,城里聚集着大量的西班牙商人、妓女、赌徒。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他的《堂吉诃德》中写道:“像波托西一样宝贵。”
在16-17世纪,波托西生产的莱斯银币,在当时是世界通行的国际货币。
波托西城制造的8莱斯硬币(公元1589年至1598年)
然而,现在,波托西是一座被耗尽的、贫瘠的山峰,连一点银渣都没有剩下。
西班牙人撤走时,把五千个矿洞用小扫帚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个著名穷国中最贫穷的城市,人口比四个世纪前少了三倍。
而那些曾夺去数百万人生命的矿井,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迎接一批又一批游客好奇的目光。
1825年,玻利维亚独立。但就像被诅咒了一样,矿工条件没有任何改善,经济发展长期不见起色。
直到今天,被称作“坐在黄金宝座上的乞丐”的玻利维亚,仍然是拉丁美洲第二贫穷的国家。
“白银王国”墨西哥也遭遇到了同样的诅咒。
16世纪中,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城以北的瓜纳华托发现了白银矿床。
随之而来的,就是印第安种族大灭绝。
西班牙人攻下墨西哥城之后,曾有几个印第安学者带着最珍贵的史书前来投降,对这些来自“文明”世界的征服者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他们能珍视这宝贵的典籍。然而,西班牙人放出凶恶的狼狗把他们活活撕咬致死。
古代墨西哥人驯化玉米,并推动农业革命,将印加文明推向颠峰。但是,今天这些文明已经片字不留,随着欧洲人的征服活动消逝得无影无踪。
墨西哥瓜纳华托制造的花边鹰洋
瓜纳华托有“世界银都”之誉,最高银产量曾达到世界银产量的三分之一,生产出来的花边鹰洋在中国市场上一度占据主要位置。
今天的瓜纳华托只是一个约7万人口的小城,与波托西类似,许多游客去到那里只是为了看一眼矿山,品味一下几个世纪前的殖民风情,拍下一组照片,发个朋友圈,然后就离开了。
直至今天,墨西哥仍是世界银产量最大的国家。
但是,尽管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有时半心半意有时完全停滞,墨西哥仍然未能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
自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来,墨西哥人均收入年增速只有1%。大约一半的人口仍然深陷贫困,另有1/4存在返贫风险。
墨西哥毒贩是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黑帮之一,他们杀人如麻无恶不作,用暴力恐吓着整个国家。警察、法院、政治家本应关心边缘群体,但他们却目无法纪、贪污腐败、尔虞我诈。
乌拉圭学者多加莱亚诺在他的著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认为,已经独立了的拉美人民总是无法走出贫穷的怪圈,原因在于“依赖效应”。
曾经的殖民国家即使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仍然要依附于欧洲和美国,只要第一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剥削第三世界,这些前殖民国家就没有机会改善经济、改善社会条件。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20-07-28/13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