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秦始皇为什么要在陵墓里面放大量水银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4-18 11:22:27

 有水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想在安眠之所继续统治着这偌大的大秦帝国。于是乎以“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就是用水银来模拟现实中的江河湖泊。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而事实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有了在不用打开始皇陵的前提下,就能探测出陵墓中是否有水银的实力。于是,在八十年代,在中国地质调查院的协助下,考古学者终于证实了始皇陵的确有水银的存在,且存储量非常大。
中国地质调查院通过物探得出,始皇陵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而这种分布恰好就与中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这就足以证明《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的说法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的确存在。
至于题主所说的水银河的深度达35米,目前尚无实据可以佐证,所以尚不可知其深度到底是几米。
但目前有考古工作者大概算出始皇陵水银的存储量是多少。《秦始皇陵研究》一书中作者对始皇陵水银的存储量做出了如下的推算:
在测知的12,000平方米的强汞区内,假如水银的厚度暂以10厘米计算,则墓穴内水银藏量的体积为12亿立方厘米。我们知道,汞在20℃时的密度是13.546克/立方厘米。那么,根据计算,始皇陵内藏有水银的理论数字应为16,255.2吨。但因为墓内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需具有流动感就不应是平铺地倾入墓底的,所以藏量就不会过于悬殊。而且“强汞区”也因“汞晕”的关系,自然就形成了测知的那个面积。如果按照已掌握的汞藏量和现代汞的生产能力,估计陵墓内储有水银百吨左右,如果此数字能够成立的话。由丹砂炼汞的比率(86.26%)推算,始皇陵内的巨量水银需由约115.928吨丹砂提炼。
所以据此预测,始皇陵的水银储存量大概是数百吨之巨,那这些数量庞大的水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前史学界认可的说法,始皇陵的水银主要是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巴蜀,二是关中。
首先是巴蜀。巴蜀地区的河床丹砂与汞矿储存量是秦时最为丰富的地区,直至今日亦是如此,比如今铜仁市南25公里处的“万山特区”,它的汞矿储存量、产量都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在世界汞产量中也能进入前几名。所以可想而知秦时,这一地区的丹砂、汞矿储存量有多么的惊人。
因此,当年始皇帝陵所使用的水银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巴蜀地区。而始皇帝能从巴蜀获得如此数量的水银主要是依靠一个女人,那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巴寡妇清”。
当时巴寡妇清因家族手握开采丹砂(提炼水银的原料)的独特技术,因此当时巴蜀之地的丹砂开采生意几乎全被她所垄断,她拥有着今重庆市南至贵州省东北部的所有丹砂矿藏。所以当时始皇帝就是在她的帮助,才得以从巴蜀获得了大量的水银。
当然,众所周知由巴蜀入关中的蜀道,向来就是被誉为难如上青天的道路。要想从巴蜀将提炼水银的原料运往关中,必须先翻越大巴山,然后再穿越秦岭,才能到达。而在此过程中不仅道路崎岖狭窄,凹凸不平,且还要过长江、汉江、溯嘉陵江,行“千里栈道”,可谓是困难异常,所以始皇帝绝对不可能完全依靠巴蜀来获得百吨的水银。
所以这个时候,剩下的水银就需要靠关中地区的丹砂和汞矿储存量来满足所需了。
若问在秦时能稍微与巴蜀的丹砂和汞矿储存量相比的,那必定是关中的陕西无疑。
熟悉陕西矿藏分布的应该都知道汞矿是陕西储存量最为丰富的矿种之一,据今地质资料显示陕西已探明的矿产地各有7处,其中汞的储量达到1.6万吨,可想而知陕西汞矿的储备量是很丰富的。而对于陕西的汞矿,自古早有开采的记载。如《宋史·食货志》载:“水银产秦、阶、商、凤四州,有四场”,而在宋朝陕西就属于商州。
同时据目前地质部门的勘探,在今陕西旬阳公馆和竹筒两乡相接的大小青铜沟一带就有一处长达百余里的特大汞锑矿床,这就是“公馆汞矿”,其藏量居西北地区之首,名列全国第三位,而在这个汞矿种就存在着一个汉之前的古矿洞,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秦时这个目前还拥有着巨大储存量的汞矿就已经开始被开采。
而当时秦朝从这里运输汞矿到咸阳可谓是十分方便,如从公馆到两河关(乾祜河同旬河交汇处),可溯旬河水运到宁陕,后沿子午道抵达长安,再转秦陵,全程不足300公里。再如由山阳到商州,之后可直走武关道直达秦陵,全程更是不过230余公里。
所以秦时,始皇陵还有部分的水银就是直接从陕西而来的,毕竟始皇帝不可能会眼睁睁的放着眼皮底下的汞矿不用,而过度的去依赖巴蜀的汞矿和丹砂。
当然始皇陵的水银肯定还有少许是从全国其他地方运来的,毕竟完全依靠巴蜀、关中地区去聚集数百吨的水银,以当时的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如果依靠全国的力量去完成的话,则是完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