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主任”火了——因为被舆论围攻。
她被围攻,是因为在外籍确诊患者咬伤护士事件中“露了个脸”,可就是这次露脸,让她成了次生舆情里的“主角”。
此事的舆论风向原本很明晰:矛头所指,是不配合防控、暴力伤医的涉事老外。
不配合防疫检测要求,将护士打倒在地,还不顾传染风险,将护士脸部咬出血……他的这些情节,想不让人愤怒值满槽都不行。
其外籍身份,更是触碰到了公众的某些敏感点。
可随着事情持续发酵,邓主任接过了很多原本对准滋事者的舆论火力。
她出圈上热搜,成众矢之的,主要是因为她的“息事”做法。
网传她在该医院很多护士因打抱不平发朋友圈后,责骂了她们;有疑似护士跟她的聊天截图显示,被指为邓主任的一方回复称“不可以发”“我不想惹麻烦”“这些事可大可小”。
不把箭头对准问题,反而压制曝出问题的人?看到这些爆料,很多人立马恼了——虽说起初这些爆料有的是单方说法,有的还未坐实。
4月2日,邓主任本人对此回复,确实与该院医护人员有过相关对话,她作为管理者很自责,并没有责骂过医护人员,而是提醒大家谨慎发朋友圈,不要造成二次伤害。
事发的广州第八人民医院(简称“广州八院”)也回应称,大家应同情受伤护士,“不要把矛头转到邓主任身上来了”。
但网友仍没有“善罢甘休”。
1
在这里,我想重申下个人立场:坚决反对人肉,坚决反对人肉,坚决反对人肉(重要的事说三遍)——对邓主任的扒皮和辱骂,没有正义可言。
从公开资料看,邓主任医术精湛、口碑很好,每次疫情发生,都冲在一线,是曾经的“抗非英雄”,是广东传染病界的知名专家,也是很多人眼中的“钢铁女侠”。这次她也将很多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当地媒体就这样评价她:“胆大心细,跟死神抢病人”。
就目前看,说她责骂发朋友圈的护士,也并未得到证实。
与其拿着某些未确证的消息棒杀她,不如克制情绪,对事不对人,论理不人肉。
说到底,在评判邓主任的言行时,要“一码归一码”,不要“以一码否定另一码”。无法赞同她的“谨慎”,不等于该对其出言辱骂。
2
抛开那些极端化情绪,有必要讨论的是:当很多人批评邓主任时,他们到底在批评什么?
就舆情看,有些理性的批评声的靶子,未必是个人,而是那种稳控逻辑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
换句话说,人们反感的,正是那种“出了事捂盖子”的封锁消息做法,以及怕惹麻烦的息事心态。
而邓主任“不小心”充当了问题模型,被推上了舆论前台。事实上,没有“邓主任”,可能还有“张主任”“李主任”充当靶子角色。
揆诸现实,确实有个别人惯于在出事后“捂”“掩”“遮”“盖”,总担心把事闹大、激起负面舆情,总迷信“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
他们处理问题,也总立足于“舆情影响”,而不是法治思维与人文立场。
像早些时候,泰州就有护士因在微信群谈论疫情防控信息,被全院通报批评。院方的说法是,这是为了避免将非官方信息传播,造成恐慌。
但坊间的信息流动,只要不是造谣传谣等,就理应被包容,无需被苛责。
谨小慎微不是坏事,可不能“谨慎”错了地方:与其说那些非利好信息是负面,毋宁说掩盖本身是负面。
结果经常就是,“冷处理”往往没法让事情热度“冷却”,“不想闹大”的态度动辄让事情闹得更大。
3
在这事上,邓主任挨批,不全是躺枪,还有用欠妥言论推着自己往枪口上撞的成分。
同侪被伤害,护士们义愤填膺,将此事转发朋友圈,既是物伤其类的痛切,也是对受伤同事的声援。她们或许还希望,利用舆论力量推动对滋事者的加速严惩。
那么恶劣的伤医情节,激起这样的链式反应,本也在情理之中。
当此之时,邓主任与护士们不同调的反应,或许是基于大局考虑,但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让护士们“谨慎发朋友圈”,很难不引发噤声想象。
我相信,她未必有什么恶意,但在“沸腾”的义愤映衬下,这份“提醒”确实有些“冷”:这更多的是基于“息事”考量的反应,而非人本位导向下的有温度举动。
这就造成了某种悖反效果:她认为这是避免二次伤害,可在有些人的理解中,这样“谨慎”会扬滋事者气焰、灭自己人士气,这才是伤害。
这更进一步,或许就是青岛崂山区有关工作人员对待老外插队的态度了:不是现场制止,而是劝市民“给个面子”。
这般弄错重点、用错力道,是人们最为忌惮的。到头来,很可能问题没妥善解决,却制造出了新的问题。
有句话说,“方向错了,越努力越窘迫”。或许那些“邓主任”“张主任”“李主任”们,都该好好咂摸下这句话。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20-04-03/123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