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月9日电(郁玫樊中华)连民村村民万志明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愈加满意。bbb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柏油马路通到家门口,河道湖水干干净净。现在村里垃圾分类也很到位,四处都干净清爽,大家散步、跳广场舞都很开心。”万志明说。
同村87岁的张菊仙老人一直独居,最近一年多来,她最喜欢坐在自家被改造成“彩绘”主题的民宿院内,彩色马赛克贴上了她的小屋外壁甚至小水井,与住宿的游客聊聊天,老人的生活填满了新鲜事。
在连民村党总支书记姚翠萍看来,水清田茂的自然美景和美丽庭院是连民村产业振兴的“底板”。但她同时坦言,在推进“五违四必”,建设“美丽庭院”的过程中,艰难也步步相伴。
“原来村里家家户户都堆着满院子旧杂物、柴火,还有违建的棚屋,建设‘美丽庭院’,必然首先要拆除违建,清理杂物,但是村民觉得这都是财产。”万志明告诉记者。
“最难的是改变村民的小农经济思维,”姚翠萍告诉中新网记者:“刚开始村民什么都舍不得扔,一个木板几片瓦,都要求折价,我们只能一家家做思想工作。”
同步进行的还有连民村新的产业项目“宿予”民宿的房屋收储工作。涉及到15年的租期,以及有所差别的租价,村民从拒绝、观望到纠结、反复,再到攀比、坐地起价,村领导与民宿公司管理人员挨家拜访,无数次承诺绝不让村民吃亏。
“我一直跟大家说,如果不改变小农经济思维,我们连民村就将与发展无缘,”姚翠萍说:“我希望大家的口袋富起来,脑袋也能富起来。”
随着民宿开业,环境越来越美,开始有游客走进连民村。村民们“打扫干净院子迎客”的淳朴思想开始作用,“美丽庭院”的标识牌越来越多地挂在各家大门上。
民宿运营主体明珠富想川沙(上海)民宿文化有限公司的市场总监陈语默也逐渐发现了乡村的“温度”:“走在路上会有人跟我打招呼,遇到饭点随便路过哪家,都会拉我进去吃饭。”这让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她倍感意外,也倍感温暖。
三年前,她带着对乡村的陌生与抗拒来到连民村,参与到最初的房屋收储工作中,作为公司方,天天与村民纠缠“斗争”,但三年中,她吃住、工作在这里,逐渐成了村民的“自己人”。
明珠富想川沙(上海)民宿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也深有同感:“民宿本来要配备保安巡逻,后来发现这村里夜不闭户,根本没有人会动民宿的一点东西。”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朱建江看来,这正是5000年的农耕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情怀,是乡村“气质”的根本所在。“乡村文明所体现的淳朴、感恩、接纳性和对自然的热爱,是与城市文明平等的、最本质的人类文明。”他表示。
乡风文明同样也与城市文明发生着互动。
“因为来民宿的客人大都修养良好,在民宿工作的村民也会感到被尊重,对自己的言行要求也高起来。”陈语默告诉中新网记者。
同时,这些村民学习了咖啡拉花、烘焙等手工艺,指导手作体验的客人完成作品,在这种学习“现代城市技能”,并且做“老师”的过程中,他们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成就感满满。
川沙镇副镇长徐闽指出这种城乡文化流动的重要性。“城市孩子要亲近土壤,不是去公园,而要真正到乡村,体验‘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和乡土文化,”徐闽表示,同时,通过产业振兴,城乡人口流动带来眼界、文化的交流,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乡村的开放性与现代文明。
对姚翠萍来说,村子变美了,村民也逐步富裕起来了,但“富脑袋工程”仍旧是她未来一段时期需要重点考虑的任务之一。
“我们计划把所有闲置的废弃仓库都修复好,作为村民看书、读报、下棋的活动空间,同时党员会带头组织表演活动,把川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和沪剧发扬传承下去,”姚翠萍说,“你要知道,来个剧团老百姓不一定喜欢看,但身边的人表演他们绝对都会来看。”(完)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19-09-09/100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