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迪士尼动画真人版 为何在中国吃不开?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19 16:58:32

 就像拍《钢铁侠》《雷神》和《美国队长》是在给《复仇者联盟》积攒力量,《奇幻森林》和《小飞象》也是在为《狮子王》做着试水与铺垫,时隔25年,迪士尼终于把旗下这部经典IP重新又搬上银幕,可偏偏落得个“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处境。QQQ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如今这部《狮子王》,叫它“真人版”已不合适,毕竟里面一个人类角色都没有;叫它“真狮版”也不准确,因为里面所有的动物、场景都是CG构建的。虚拟空间唯一真实的,就只有图形工作站里的海量数据。传统的片场、布景、道具、灯光、乃至摄影都不再需要了,导演乔恩·费儒和团队成员们改用VR创作,连一根狮子毛都“见”不到,却在银幕上展现了一个逼真的非洲大草原。所谓Live-Action的虚虚实实,对于拍了90多年动画片的迪士尼来说,熟悉又新鲜。
 
《狮子王》在迪士尼的片库中有多重要?答案可参见前几天Box Office Mojo公布的影史票房榜。1994年,这部动画在美国本土的票房就有4.2亿美元,扣除通胀因素,换算成现在的票房应该高达8亿多美元,仅次于1937年的《白雪公主》。迪士尼在这部影片爆款后,还趁热打铁地推出了两部续集,虽然外包的制作水准不如原产,但加上一系列周边产品的热卖多年,“狮子王”已然是迪士尼旗下最优质的IP资产之一,仅改编的音乐剧版,就累计给迪士尼带来了62亿美元的营收。
 
在《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等真人版尝到商业甜头后,迪士尼当然不会忘记这部“中兴功臣”,尤其费儒用《奇幻森林》已经证明了CG技术的足够成熟,那么,把辛巴、木法沙、刀疤、彭彭和丁满等角色都“拟真化”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然而,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集中在《狮子王》里的这些动物太“逼真”,反而失去了迪士尼驰骋影坛多年的“拟人化”特色。这些动物一旦放弃人类的表情和举止,性格特征就会大打折扣,仿佛回到了前CG时代,要靠驯兽员给动物嘴里嚼食物,再后期配上人声的古早操作,割裂感明显。如果单纯追求动物的写实性,还不如直接去看自然系纪录片,或者是让-雅克·阿诺的《虎兄虎弟》和《熊的故事》,至少人家是真动物的“倾情出演”。
 
这种矛盾,其实触及到了CG动画片未来发展的路线问题:是要保持传统动画那种提炼后的夸张,还是要一板一眼地模拟真实世界?十几年前,《最终幻想》就曾打出抛弃真人演员,全盘CG的豪言,却被“恐怖谷理论”无情打脸,如今《奇幻森林》的成功似乎离这个预言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说是看动物演戏,我们其实看的还是人性,期盼他们有人类那样丰富的心理,通过眉眼表情传达。当年动画版就是这么完成的,迪士尼的画师们照着真狮子写生,画出来的却是人类的表情;今天的CG版也可以照此操作,用成熟的表情捕捉技术,像《猩球崛起》里的凯撒那般塑造辛巴。但费儒没有这么做,我们看到的还是一张张毛茸茸的动物脸,足够真实,也足够单调,情绪难以激发,情感无从带入。
 
当然,假如让这些狮子、鬣狗们真的像动画里那样,随时表露出夸张的神情,或许也会让人观感尴尬,如“戏精上身”。迪士尼的CG设计师也曾调侃过这种设定,最终的妥协就是为了照顾动物的逼真,必须削弱角色的表情特征,进而性格也不那么突出了。尤其是大反派刀疤,新版没能表达出动画里的那种阴险和狡诈,反而窝囊得让人同情;而“搞笑担当”疣猪彭彭,也因为脏兮兮的写实,远不及动画中的样子可爱。
 
目前看来,迪士尼依然没能解决这种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的矛盾,其在《恐龙当家》里做的兼容性尝试,也因为票房口碑不佳而就此打住,接下来的作品还将被这种问题困扰。至于剧情方面,费儒倒是不用费心去作选择了,和《美女与野兽》一样,大部分场景都是原样照搬,动画分镜,逐帧复刻,真实性保证了,画面也壮观辽阔,可总让人感觉丢失了那种绘画才有的韵律感。
 
而原本作为卖点的歌舞元素,放在动物CG场景里能否适应,就得看观众对迪士尼这套叙事方式的接受程度如何了。即便抛开歌舞段落,一些在动画中本就隐藏,但不明显的叙事节奏问题也在新版里暴露、放大了。譬如影片中间段落就太短太赶,辛巴刚遇到彭彭没多久就长成了大狮子,而且居然仅靠吃虫子就立马拥有了野兽之王的力量,回国轻易挑翻吃肉的叔叔。纵然最后一场高潮拍得惊心动魄,火光冲天,但总觉得这个天天在外乱嗨,“塔库拉玛塔塔”的“王二代”,抢班夺权太容易。
 
早在25年前,大家就知道《狮子王》的剧本是脱胎于莎翁的《哈姆雷特》,一个简化版的宫闱戏,足够满足银幕下的小朋友们,毕竟定位就是合家欢动画嘛。如今,当年的孩子已为人父母,作为目标人群回到影院,再看这个故事时,情怀是找到了,可这剧情放在今天难免过于简略。“迪士尼不是在拍电影,他们只想着造狮子”,美国媒体的嘲讽不留情面,烂番茄和Metacritc的评分也没及格,别看视效惊人,迪士尼骨子里还是遵从保守主义的,想象力只能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做补充。
 
反倒是中国观众格外宽容,票房豆瓣评分从8.1跌停到7.5分,票房表现上佳,最终有望突破10亿人民币。究其原因,首先是发行上的“突破”,中国比北美还提早一周上映,全球首批观众的喜悦带来回报,去年的《海王》也已经印证过。其次是《狮子王》对很多人来说意义非凡,是童年的第一部“启蒙动画”,如今光是冲着情怀就会去买票,能在影院里合唱《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就知足了。而与《狮子王》的中美境况正好倒挂的,是《玩具总动员4》在中国的票房冷遇,同样是开启CG时代的重要动画片,《玩4》在全球已席卷7.7亿美元票房,可在中国市场却连2亿人民币都没拿到,同属迪士尼的兄弟,票房表现无法同日而语。
 
再把眼光往前看,历数近年迪士尼(皮克斯)动画改编的真人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境遇,会发现他们“本土化”的宣发思路并不清晰,真正的爆款很少,票房大多在两三亿左右,甚至出现过奥斯卡最佳动画《头脑特工队》只有9723万人民币的窘况。迪士尼上一部在中国大卖的影片,还是2017年的《寻梦环游记》,当时迪士尼也吃不准该片在中国的卖相如何,上海总部还专门请了中国影评人内部观影,和导演越洋连线,获得良好反映后才心里有底,最后票房大卖了12.1亿人民币。虽然也是改编动漫IP,但剧情近乎原创的《奇幻森林》,2016年也在中国获得了9.8亿的票房和不错的口碑,可见真的让费儒这位“哈皮大叔”放手去创作,也是能够创作出好作品的。
 
迪士尼动画改编的真人电影,总体来看在中国并不算“吃得开”,譬如仍在热映的《阿拉丁》,全球票房已超10亿美元,可中国作为第二大市场只贡献了5000多万(3.7亿人民币)。这3亿多人民币还算是不错的,年初另一部真人改编电影,名导蒂姆·波顿的《小飞象》票房则只有1.47亿人民币,而同期上映的漫威的《惊奇队长》可是10亿级别的票房。
 
毕竟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除了《狮子王》和《花木兰》,迪士尼大部分的经典动画都并不属于我们的童年,最多是后DVD时代的“补课”,才认识了魔灯精灵、小飞象和海格力斯,但那已不属于集体回忆。至于彼得潘、小美人鱼这些卡通形象,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也较“冷门”,若非迪士尼乐园,很多人还真不知道他们也有“迪士尼版权故事”,为了情怀而去捧场的可能性就更低。同时,如果剔除掉这些怀旧因素,迪士尼的低龄定位,给人预先造成一种“儿童专供”的印象,局限了更多的成年观众走进影院,这就导致了迪士尼动画的“真人版”在中国市场票房受限。
 
合家欢的保守低幼向,如何与真人改编(CG化)的成人向达到平衡,这终归是迪士尼要面对的未来战略问题。毕竟,“老本不吃白不吃”的商业捷径还能走多久,谁也不知道。目前看来,从《灰姑娘》《沉睡魔咒》《美女与野兽》一路走来,观众的情怀似乎还是很容易兑现,哪怕偷懒到场景复刻、剧情照搬,也有明星和特效等养眼卖点。接下来还有几位“公主”等待复出,《花木兰》和《小美人鱼》光是选角和预告片就能引发关注热潮,既然“回忆杀”的能量如此巨大,谁还有空去思考原创问题呢?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19-07-19/9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