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浪辉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任药师,执业医师、硕士研究生,广西政协委员,北京强寿老年病研究院院长等职务。李浪辉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医疑难杂症的医疗临床研究与中药研究开发,发明了益智康脑丸、解毒通淋丸、牛至肝康丸等多个国药准字号中成药,荣获国家专利局最高发明奖“优秀专利发明家”称号。
李浪辉先生对痛风类疾病有非常多的研究成果,由他主编的《如何防治痛风》一书中谈到关于痛风的生理学的讲解:
当血尿酸超过7mg/dl或0.4Immo/L血浆就呈饱和状态(在pH7.4,温度37'C及血清钠正常情况下),在30心时,尿酸盐的溶解度为4mg/dl,因此针形单钠尿酸盐(MSU)就会在无血供(如软骨)或血供相对少的组织(如肌腱、韧带)沉积,这些部位包括远端的周围关节及像耳朵等温度较低的组织,严重及患病时间长的病人,单钠尿酸盐结晶可在中央大关节及实质器官如肾脏中沉积。
痛风石是MSU结晶聚集物,最初大到可以在关节的X线片中出现时,为“穿凿样”病变,较后期表现为皮下结节,可肉眼观察到或手感觉到。由于尿液pH呈酸性,尿酸易形成晶体,并聚集成结石,可导致阻塞性泌尿系疾病。
持续高尿酸血症常见的原因是由于肾脏尿酸盐清除率下降,尤其是在接受长期利尿剂治疗的病人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原发性肾脏病患者身上。高尿酸血症的程度越高病程越长,发生晶体沉积和急性痛风发作的机会就越大。然而,仍有很多高尿酸血症的人并未发生痛风。
嘌呤合成增加可为原发病的异常状态,也可由于血液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或溶血性贫血等引起的核酸蛋白周转加速,或如银屑病等引起白细胞增殖,死亡速率增快所致。引起大多数痛风病人尿酸合成增加的原因不清,少数病人是由于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或由于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升高引起,前一酶异常可在幼年阶段引起肾结石,肾病及严重的痛风,如完全缺乏此酶,可引起神经系统异常,手足徐动症,痉挛状态,智力发育迟缓及强迫性自残(Lesch-Nyhan综合征),饮食中的嘌呤也影响血清尿酸水平,不加节制的暴食嘌呤富含食物,尤其同时饮酒可使尿酸水平显著增高;乙醇既可促进核苷在肝脏分解代谢,又可抑制肾小管尿酸盐的分泌,但是严格低嘌呤饮食仅能降低血尿酸约1mg/dl(O. 06mmol/L)。
血清尿酸盐反映了细胞外可混合尿酸盐池的容积,正常情况下每24小时周转1次;1/3 尿酸盐从粪便中排泄,2/3从尿中排出,在3天低嘌呤饮食后正常24小时尿酸排出量为300~600mg,正常饮食情况下600~900mg。因此,摄人食物来源的尿酸每天约450mg,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器官移植后接受环孢霉素治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绝经前的妇女尿酸水平要比男性低1mg/dl(0. 6mmol/L),但绝经后接近男性水平。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