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秉承“文化传承”理念,将独特的优秀民间文化继承和传播开来,让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不被忽视遗忘并一直保持下去,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12月22日上午,蒙蒙细雨中,“江城守艺人 行走的非遗技艺”2018年第二届武汉昙华林非遗手工艺术展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展。
❖开幕式现场
❖区领导胡太荣发表讲话,他表示:
‘守’,就要耐得住寂寞,专注匠心、做好技艺;
‘行走’,就代表要做鲜活的非遗技艺,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现场“非遗大咖”轮番登场,面对面传授技艺
让沉淀着的历史和记忆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现场参与展览的居民及游客:
✪“这场文化文化盛宴不仅集合了国家、省、市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请出非遗传承人与我们零距离互动,更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让文化遗产走到我们身边,走进我们生活。”
✪“今天近距离体验手工艺艺术品,亲手触摸非物质文化手工艺品。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生命力,我们才更加愿意去传承。”
展览信息
“江城守艺人 行走的非遗技艺”
2018年第二届武汉昙华林非遗手工艺术展
展览时间:12.22-12.30
展览地点:武昌区昙华林101号4楼
守艺人介绍
本次非遗手工艺术展共推出了五位武汉市有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刘国瑞剪纸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图案,用于装点生活的一种民间艺术。刘老师的剪纸在传统基础上把剪,刻,撕,烧四种方式更完美的展现在他的每幅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作品的细腻,精美,耐看,还自创了立体剪纸的新技能。
胡作林泥塑
胡老师生于黄陂泥塑之乡,受父辈的影响爱上泥塑艺术。他们用民间泥塑的传统创作了很多表现劳动力生产,现实生活的泥塑作品,不仅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时代印记,更是湖北泥塑史上的一段重要记忆。黄陂泥塑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体现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陈士荣蔑扎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春秋时期,至今2000多年。是以木头制成木鸟,是人类最早的起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民间艺术家陈老师沿用传统手工艺设计制作了代表湖北本土文化的“九头鸟”,“盘鹰”,“黄鹤楼”等大量地域文化题材风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邹传志楚式漆器
楚式漆器是中国漆器工艺的高峰,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有三大类,榫卯木雕类,金漆盆类,瓜果甲骨胎类。邹老师作品制作精良,全国解析楚式漆器的特质以惊采绝艳的色彩复现神秘玄远的生命。在传承中创新,让楚式漆器的技艺得到了新的生命和传承。
冯晓明堆绣
堆绣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寺院艺术,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或图案形状精心堆贴绣制完整的画面。冯老师的堆绣作品做工精美,立体感强,色彩丰富。其堆绣的作品形象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她把湖北文化完美的融入其中,深受专家学者一致好评。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