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剧剧种艺术研讨会暨纪念梅州山歌剧建团六十周年活动,2018年12月7日至9日在广东梅州举行。活动旨在繁荣梅州地方戏曲创作,激发文艺院团活力,提高客家山歌剧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让优秀地方戏曲艺术在新时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助推梅州打造“广东文化名城”。
此次活动,内容丰富且形式新颖。通过舞台展示,对剧种创作和演出进行深入理论总结,集聚兄弟市县客家山歌剧团体,抱团取暖,共建全国客家山歌剧联盟,共商山歌剧剧种的发展大计,可谓亮点多多。活动期间的两场展演包括:12月7日晚由梅州市山歌剧团在亮胜客家艺术中心演出经典山歌剧《等郎妹》;8日晚由梅县山歌剧团在山歌剧场演出现代题材山歌剧《春闹》。而山歌剧剧种艺术研讨会,则特邀了全国各地许多知名戏剧专家、山歌剧名家和四省五市的山歌剧团的领军人参会,届时还将成立客家山歌剧联盟。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广东文化和旅游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为指导单位,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本次活动诚邀了众多国内知名戏剧名家:戏剧评论家王馗、赓续华、安志强、李小青、张晋琼;国家一级编剧吴惟庆、赖汉衍、尹洪波、廖维康、范莎侠;国家一级导演梅晓、王佳纳;此外,还特邀了许多知名的山歌剧专家及贺州、龙岩、龙川、源城等兄弟省市山歌剧团的负责人、主创人员共八十多人参加。
山歌剧的专业剧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是在客家山歌、小调、宗教音乐、客家歌舞、竹板歌说唱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多个外来剧种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擅演现代戏。剧种分布于广东梅州、河源、福建龙岩、江西兴国、广西贺州等广大客家地区,传播至东南亚等海外华人聚居地。梅州山歌剧是广东客家语系中的代表性剧种,2017年被列入第七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梅州山歌剧团成立前期,先后推出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大型剧目,如《彩虹》《挽水西流》《风雨亭》《螺蛳姑娘》等;改革开放后,更是迎来了山歌创作的春天,创作出《长泉情》《相思豆》《虹桥风流案》《漂流的新娘花》《啼笑冤家》《山稔果》等广受欢迎的作品,一步一脚印将剧种推向一个新的阶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国戏剧不景气的背景下,梅州山歌剧逆流而上,《等郎妹》《围屋旧梦》《山魂》《桃花雨》《合家福》《红婚纱》《风从中原来》《古寨牛人》《围屋月光光》等佳作叠出,在广东省艺术节上实现了“五连金”,为梅州赢得了“得奖大户”的美称,其中《等郎妹》参加了中国戏剧节,获得了“曹禺剧目奖”;《桃花雨》参加了中国艺术节,获得了文华优秀剧目奖。
剧种的发展,需要理论支撑。1988年,梅州市曾召开一次大型山歌剧研讨会,30年过去,在困境中前行的山歌剧仿佛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亟需再次进行总结研讨,使之适应新形势,迈开新步伐。在这时间节点上召开此次研讨会,众多梨园名家共聚一堂,总结分析客家山歌剧剧种生存状况、共同探索和研讨剧种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集大家智慧为客家山歌剧剧种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对客家山歌剧这一地方剧种来说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及深远的影响。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