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由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主办的“AIAF大师讲堂:共话‘上海文化’品牌,聚焦艺术金融实践暨《艺术品金融——实践与探索》新书发布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艺术品金融——实践与探索》一书立足于艺术金融学的学科建设,通过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与变迁的系统梳理,探讨了艺术品的实物资产性质,从艺术品投资原理、风险与信用管理、债务性资金融通、艺术资产资本化、艺术资产证券化、艺术品金融政策六个方面深入研究了艺术品投资规律与策略、收藏安全与艺术品保险、艺术品质押与债券融资、艺术银行与艺术品租赁、艺术品基金与资产证券、艺术品金融创新与监管等中国艺术品金融实践领域的理论前沿问题,被认为是近年来艺术品金融领域的一部学术力作。
来自学术界、艺术界、金融界、媒体界、基金会和家族办公室的多位嘉宾齐聚一堂,分享了艺术品金融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经验,并展望了艺术品金融的未来。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始人范勇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先生、《艺术品金融——实践与探索》作者马健先生分别做了精彩演讲。
范勇先生首先介绍了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的研究领域。他提到,中国经历了40年的物质经济积累和发展,现在已进入精神消费的时代,艺术品是文化消费的金字塔尖,也是一个风向标。
在中国,艺术品长期以来都作为表外资产,如何盘活这个表外资产是值得探讨的话题,这与国家战略,与每个人的生活和财富管理都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市场上已有30至50万亿的表外艺术资产,它的货币化趋势日益紧迫。据估计,800万金融从业人员中有5%需要转型,迎合了艺术品金融这一细分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各种艺术形式都在寻找各自的升华空间,许多生活的领域都给人们带来了欣赏的愉悦,比如公共空间的艺术,商业空间艺术等。
同时,数字科技与艺术的交集也越来越多,如梵高的数码作品展就是数字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另外,艺术银行的模式也开始兴起,如台湾艺术银行,在原本没有艺术关联的地方,使人得到艺术的升华。而这些都需要靠金融的支持,没有金融就无法进行各要素的有效配置。
范勇先生还谈到,精神消费时代的艺术金融服务业创新大有可为,这其中包含艺术投资银行、艺术资产保险、艺术商业咨询、艺术资产管理、艺术市场研究等诸多现有和潜在的业务及研究方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先生畅谈了建设全球文创产业中心——“上海文创50条”和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他认为:要建立文化产业行业体系,必须要从内部和内部同时下功夫。
内部包括投资、研发、传播、消费,外部包括现代制造产业、旅游、城市建设和农业等。上海城市虽然面临着老龄化,但同时也有新生代的崛起,从而带来了新的消费理念和市场。全球文化产业的规模已达到2.25亿。
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国际项目汇聚到上海,比如电影《她》就在上海取景拍摄,导演也正是看中了上海的未来感、前瞻性、挑战性和城市的多元包容;展望上海文创产业的发展方向,他提到:上海的文创发展要紧跟数字信息、互联网的潮流,这方面可以新锐城市深圳为例。
目前相较之下,上海还存在弱点和缺陷,比如制度体制旧有的束缚,过于因循守旧,开发度不够活跃,从业人才的缺乏,还需要创新文化DNA。未来上海要积极寻找自身的特点,利用在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科创中心等方面优势,努力吸收国内的资源,走向中高端的资源配置,不断创造各种新的模式,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党的十九大不但肯定了发展在自贸区的战略,也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自由港的远大目标。上海要把握这些重要机遇,探索适应未来发展的模式。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特聘教授马健先生深入浅出地从学理层面系统分析了艺术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他指出: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那么,艺术金融就是艺术经济的血液。艺术与金融对接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早期的艺术赞助,到后来的质押典当,再到当今的众筹融资。
虽然艺术金融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都是“资金融通”。在马健先生看来,艺术金融学还是一门很新的学科。
因此,艺术金融学的学科建设既可以拓展金融学和艺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又可以深化人们对艺术金融问题的认识。
艺术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提升艺术金融服务水平以鼓励艺术消费,而且有利于通过艺术金融产品创新规范艺术产业,还有利于通过深化艺术金融服务构建和谐艺术生态。
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远未深刻意识到艺术金融之于艺术经济的至关重要性。许多艺术工作者对艺术金融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抵触情绪。这显然很不利于他们了解、接触和享受艺术金融服务。
事实上,艺术界和金融界之间的隔阂依然很深,并且亟需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澄清由来已久的误解,架起沟通二者的桥梁。
为此,马健先生对艺术金融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从学理层面系统建构艺术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从单纯的感性判断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让艺术金融学也能像房地产金融学等金融学分支学科那样拥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概念体系、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从而扭转中国的艺术金融学术研究远远落后于艺术金融实践的状况,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产业学者与金融学者的共同历史使命和学术责任!”
会后,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听了三位专家的学术分享受益很多,既从宏观视野对上海文化产业政策有了更多了解,也从微观层面熟悉了艺术品金融操作的更多细节和艺术金融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