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得之物,人们往往弃之如敝履。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普及,大众对文字渐渐失去敬畏之心。在我年轻时,于乡间闾里尚能见到敬字亭、惜字塔,如今已鲜见。在以前,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是对文化传承,为往圣继绝学的自豪。对于文字的尊重,表现日常则是对字纸的敬惜。凡是写过字的,哪怕是草纸也绝不能轻易践踏,将其仔细收起放敬字亭中焚化。今天佛门仍有这个传统。往大了说般若是佛母,诸佛皆因般若而生,文字亦般若之一。一个正信佛教徒在拜佛,绝非拜一尊泥塑的菩萨,而是在折伏自己内心的贡高我慢,感恩释尊的伟大,可以为传承半偈因缘而舍身饲魔;感恩历代祖师菩萨,为法忘躯使传承不绝。
书画大家,常与佛教关系千丝万缕。岭南自古佛门圣地,僧中善书者历代不绝,尤其明末清初天然和尚一脉所传,不世出,自成书派。
僧家书画,何以疏俗?夏丏尊在《续护生画集序》中谈到这样一件事:“犹忆十年前弘一法师偶过上海,向坊间购请仿宋活字印经典。病其字体参差,行列不匀,因发愿特写字模一通,制成大小活字,以印佛籍。还山依字典部首逐一书写,聚精会神,日作数十字,偏正肥瘦大小稍不当意,即易之。期月后书至刀部,忽中止。问其故,则曰:刀部之字,多有杀伤意:不忍下笔耳。其悲悯恻隐,有如此者。”佛门之戒,不止于身体力行,更在起心动念上用功夫。僧人的修持,如持五戒之不杀,要止恶,更要积极行善利他,善养每时每刻当下的慈悲心。这是一个律宗僧人写字的心境。
憨山大师《梦游集》中自述青年修行时:“刻意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动静之相,举止如常。这是一个禅净僧人写字的心境。
海幢寺祖师澹归和尚《书黄又如弥陀经后》一文中云:“不仅以笔墨作佛事,阅者因此生决定心,则一点一画,心心相知,眼眼相照,皆是当人极乐公据。如来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在《林异卿书法华经赞》中说:“无论是诵、写、心、手,剥皮析骨、拆点拆画,皆不在文字,又不离文字,全在字里行间,更在自然自在,禅机妙理,悟而得之。”这是一个禅宗僧人看字时的心境。
欣逢广州市佛教协会成立六十周年,举办佛教书画展以志庆,所展书画,精美绝伦,辑印成册,老衲忝为百岁僧,惭愧人书俱老,感慨几句以为序。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